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6月13日 > 总第538期 > B1 > 新闻内容
北京农商银行 助力“旧农宅”变“新民居”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郑源源 见习记者 曹沛原 通讯员 张译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北京农商银行创新升级“新民居”贷款产品,为农村居民宅基地房屋新建、改机、扩建、翻建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为满足农村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加快推进首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再添新动作。

以客户需求为指令 启动专项创新计划

日前,家住北京昌平区的王先生,利用北京农商银行的升级版“新民居”贷款,开始为旧屋翻建,住了20多年的老宅终于焕然一新。

王先生在昌平区有一块200平方米的宅基地,90年代初建成几间砖瓦平房,如今房子已经破旧。王先生盘算着将房子翻建一下,为孩子结婚备好房间,但动辄几十万的翻建成本,对这个普通家庭是不小的负担。

今年初,北京农商银行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对标市场和客户需求,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

通过直达乡镇“一乡一镇一网点”和服务入村的辅导员对接,北京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像王先生一样想要翻建宅基地房屋、但资金不足的居民还有很多。于是,北京农商银行启动专项创新计划,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多管齐下推进政策研究、市场调研、产品研发、银担合作,分析论证产品创新可行性,丰富完善增信措施,加快推出特色产品——“新民居”贷款升级版,最大限度压降贷款利率。

在北京农商银行昌平支行客户经理帮助下,王先生很快办理了贷款,直至房子建成,他都不用再为资金问题发愁了。

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全面掌握需求特点

北京农商银行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指示精神,持续跟进大兴区、昌平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不断探索农民户有所居、改善居住条件新路径。

该行专项创新工作小组系统研究农村宅基地房屋建设有关政策,确保产品创新符合政策导向。

作为与“农”同生共长的市属金融企业,北京农商银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农村市场,倾听农民客户心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产品创新。

北京农商银行组织开展“行内行外、线上线下”系统调研,专项创新工作小组与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乡镇归口部门沟通,全面了解宅基地房屋建设申请、建设、验收等工作流程,把握政策要点。

该行与昌平区辛庄村、房山区九渡村等村委会、村民代表座谈,并配合开展线上问卷调查,面向全市各区农村居民,累计访问客户513名,精准掌握客户画像及具体金融需求。

以创新突破为抓手 加速推出特色产品

要赶在雨季前让客户用上款、盖好房,这是北京农商银行秉承的服务理念。

该行在全面梳理和系统掌握客户需求基础上加快研发进程,开辟涉农特色产品创新通道,升级特色农贷“新民居”产品。

该行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服务方案,定制产品要素,迅速完成产品设计、完善、论证、评审等流程,同时推进业务系统改造,实现“产品+系统”同步上线,确保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近日,北京农商银行顺利推出升级版“新民居”贷款——农村宅基地房屋建设贷款,全面满足农村险村险户搬迁、宅基地住房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以服务客户为宗旨 产品信息“入村入户”

作为全行首个支持农村居民个人改善宅基地住房条件的贷款,升级版“新民居”贷款额度充足、期限较长、手续简便,一经推出便在市场引发热烈反响。

为确保产品及时送达客户,北京农商银行发挥“一乡一镇一网点”服务优势,对基层800余名专职客户经理开展专项培训,通过视频会议解析产品相关政策、市场信息、客户需求等,形成有效的服务支持网络,让农村居民及时全面知悉产品信息。

同时,该行利用7×24小时客服热线,确保服务人员对接有咨询需求的客户。

多年来,北京农商银行深耕首都“三农”沃土,打造“1+1+1+N”管理架构,创新五大类20余款特色产品,向农村土地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5000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