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长灵 通讯员 李昇旺
【农村金融时报】
实现金融服务县域全覆盖、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村村通”行政村全覆盖;发放全市50%的普惠型涉农贷款、45%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80%的农户贷款和80%的创业担保贷款;贷款总量、户数和占比均位列全市金融机构首位……这一组组数据是江西赣州辖内农商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交出的亮眼答卷。
作为诞生于红土地、扎根于红土地、服务于红土地的农商银行,70多年来,赣州辖内农商银行始终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政治担当、社会责任和战略抉择,数十年如一日,走出一条富有农字特色的普惠金融道路。
匠心坚守
传承红色普惠金融基因
赣州革命老区是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诞生地,赣州辖内农商银行的红色普惠金融基因与生俱来、代代相传。
做好普惠金融的关键是要沉得下心、弯得下腰。经过多年深耕不辍,赣州辖内农商银行实现了普惠金融从理念到战略、从战略到机制、从机制到行动的转变,出台普惠金融战略规划,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制定“扩面、提额、增效”三大工程,实行整村授信、网格管理和外拓营销,创新“党建+金融”服务模式,开展联建共建,建立政银、银企党建联盟,向村组和社区派驻金融辅导员,让乡村和社区治理有了金融载体和帮手。
同时,赣州辖内农商银行持续实施普惠金融工程,建设集金融、电商、物流、政务、公益“五位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站,基本构建起“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
近3年来,赣州辖内农商银行贷款增速保持在12%以上,截至3月末,贷款客户数超77万户,较2018年增加了33万户,增幅达73.8%。
不忘初心
助力老区走向共同富裕
走进宁都县竹笮乡新街村大棚基地,一股蔬菜的清香扑鼻而来。
“在产业政策和农商银行资金支持下,村里建起2个蔬菜基地,面积470多亩,带动村民200多人务工。”新街村党支部副书记赖育健介绍。
赣州辖内农商银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大力推广“农业产业信贷通”贷款,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截至3月末,赣州辖内农商银行累计发放贷款3.4万户、金额40亿元。
同时,赣州辖内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加大脐橙、乡村旅游、富硒食品等当地村集体产业支持力度,现已为320个村集体提供2700万元资金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
为让普惠金融既“普”又“惠”,赣州辖内农商银行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按照“数据有价值、信用可变现、融资高效率”的理念,推广“百福惠农网贷”“惠农易贷”等大数据普惠金融产品,实现个人贷款线上放款占比超90%,电子替代率达96.5%,并下调贷款利率,每年可为客户节省利息超8亿元。
绿色金融
助力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在你们银行不仅可以凭信用贷款,宅基地也可以抵押贷款,这样我就能扩大种植规模了。”大余县樟斗镇横江村油茶种植户刘民生,拿到宅基地抵押贷款后说。
为唤醒农村“沉睡资产”,破解农村抵押物不足难题,赣州辖内农商银行率先在赣县区、会昌县、信丰县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推出宅基地抵押贷款,探索出“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的新路。截至3月末,赣州辖内农商银行累放“两权”抵押贷款和宅基地抵押贷款2600多户、金额近10亿元。
赣州市林业、矿业等自然资源丰富,赣州辖内农商银行融入赣州生态文明建设,深耕绿色金融,持续加大矿业转型、绿色矿山建设、低效林改造、生态旅游、低碳经济、美丽乡村等绿色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截至3月末,累放绿色贷款户数1.8万户、金额122亿元。
日前,国务院批复建设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赣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作为赣州地方金融主力军,赣州辖内农商银行将着力推进全系统普惠金融本色更纯、主业更强、基础更牢、活力更足、品牌更响,为革命老区普惠金融发展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