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4月30日,红枣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挂牌上市3周年。郑商所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正是在红枣上市当年(2019年)开始实施。
数据显示,3年来,郑商所共投入资金3962万元,开展18个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服务枣农2.49万余户,实现赔付3860.22万元,户均获益1550.79元,让众多枣农种枣有底气。
“保险+期货”保障枣农增收
近年来,我国红枣种植面积及产量增长迅速,价格及种植利润则持续下降,加之受疫情影响,枣价持续下跌,枣农正常生产和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新疆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枣农增收提供新路径。
“我们合作社是红枣‘保险+期货’项目受益者。”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阿拉尔市边疆红合作社负责人尤良英介绍,在红枣产业面临低谷时,“保险+期货”项目让枣农重新看到希望。
据尤良英介绍,她的合作社早在2019年就参加了“保险+期货”试点项目。
“当时,郑商所及期货公司在新疆推广红枣‘保险+期货’试点,我觉得这个新鲜事物可以尝试,但当时很多农户不接受,觉得不太可能。结果,在第一年农户不用交保费的情况下,参保农户最后每亩平均获赔了167元。”尤良英说。
之后,枣农参加“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积极性显著提高。该合作社参保农户数由2019年的75户增至2021年的750户,参保面积由3000亩增长至1.8万亩。
“有了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再也不怕枣价下跌了。” 麦盖提县农户阿依提拉·阿西木感慨道。
2020年和2021年,郑商所支持期货公司在麦盖提县开展红枣“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
“通过综合运用金融工具,转移枣农面临的价格风险或收益风险,化解红枣产品价格下跌风险。”中泰期货党委副书记、中泰资本董事长李学魁表示,“保险+期货”不仅解决枣农后顾之忧,为枣农增收保“价”护航,还将有效推动当地红枣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联合财险公司麦盖提县支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期货”项目在稳定红枣有效供给、增加农户收入、促进生产提质增效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建立“直接保险—风险转嫁—对冲价格波动—直接理赔”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使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风险得以分散。
红枣产业实现共赢发展
郑商所从阿拉尔红枣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考虑,以红枣期货为抓手,联合格林大华期货、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政府、阿拉尔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果业协会等多方,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和“保险+期货+订单农业+银行”平台。
该模式主要围绕农户开展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解决农民收入保障为出发点,同时实现各环节风险闭环,使各方参与主体均能实现收益,形成良性、规模化、可持续性发展的“阿拉尔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枣农不愁价格、不愁销售;合作社社员增加、货源采购稳定、加工量提升;企业货源稳定、贸易量提升、利润提高;银行贷款和惠农业务量增加、放贷风险降低;保险公司业务量增加、险种丰富;期货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增加、潜在套期保值产业客户增加,充分发挥期货功能。
“红枣‘保险+期货’模式不仅解决红枣价格问题,还能解决我们销售问题。为农民收入上了‘双保险’。‘保险+期货+订单农业’还写入我们的入社协议里,枣农们对种植枣树充满希望。”尤良英说。
阿拉尔市财政局副局长董新军表示,“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实施,推动建立“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盟机制,利用金融创新拓宽红枣产业市场路径,既解决农户卖枣难题,又使农户得到价格保险理赔,推动当地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商所已连续3年在阿拉尔开展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阿拉尔模式”从点到面,已形成兵团红枣产业健康发展典型示范。去年,阿拉尔市开展“保险+期货”“期货+订单农业”项目规模达近3亿元,惠及枣农近千户,种植面积约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