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银保监会召开通气会指出,2021年以来,辽宁已对63名中小银行“一把手”采取了留置和刑事强制措施,占当地中小银行总数的四成以上;与此同时,近期有消息称河南部分村镇银行关闭线上服务渠道,造成用户无法线上存取款,一时间引发大众对中小银行发展现状的担忧。
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中小银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共有460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数量上看,中小银行占绝大多数,主要包括128家城商行和3886家农村金融机构。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2月,城商行总资产为45.81万亿元,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47.59万亿元,两者合计总资产93.4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小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天然优势,由于其机构设置层级少、决策链条短,一直是支持“三农”、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特别是在过去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以农商银行为代表的农村中小银行成为扶贫小额信贷的发放主体,为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当前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着盈利能力下降、资产增速放缓、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等困境。
与此同时,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公司治理不健全、经营风险较大,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特征,这些中小银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迅速暴露出来。
中小银行的风险防控和化解关乎整个金融行业乃至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近年来,在监管的大力推动下,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行一策”做好高风险机构处置工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方式,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通过市场化合并重组,推动中小银行“抱团取暖”;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切实做好公司治理评估以及股权和关联交易整治,深化公司治理改革。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双碳”目标的提出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中,中小银行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须持之以恒化解存量风险。
“打铁必须自身硬”,把握机遇练好“内功”是关键。
一方面,应放弃粗放经营的发展理念,立足本地,专注主业,下沉服务重心,做好“家门口”的业务。
另一方面,应发挥机制体制优势,持续优化和创新具有当地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夯实自身发展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优化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架构,规范大股东行为及关联交易,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补齐人才队伍建设短板。只有这样,中小银行才能在未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小微市场主体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