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郑长灵 王爱静 见习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以来,“中长期贷款”被多份文件频繁提及。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聚焦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以需求为导向强化中长期贷款等适宜的信贷服务。
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在《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中提到,要按市场化原则,通过提供中长期贷款、降低利率、展期或续贷支持等方式,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不得盲目限贷、抽贷、断贷。
早前,相较于中长期贷款,不少金融机构发放短期贷款的意愿更为强烈,倾向于追求贷款投放“短、频、快”。然而,对于不少市场主体和一些期限较长的项目,稳定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才是其迫切所需。在政策的引领下,银行中长期信贷业务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了解不同银行中长期贷款发放情况及下阶段计划。他们纷纷表示,目前中长期贷款投放比重逐步增加,但仍希望进一步获得政策支持。
中长期贷款份额不低
制造业颇受“青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的农商银行投放中长期贷款比重并不低,不少农商银行甚至达到了60%以上。
云南弥勒农商银行行长万玉松告诉记者,近年来,该行一直注重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一般控制在50%左右。
“我行由于信贷业务主打‘立足定位、服务城乡’,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个人消费市场、住房贷款,支持领域主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上,近年来共投放上述贷款27.6亿元。”万玉松透露,截至去年末,弥勒农商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40.3亿元,占各项贷款49.66%。
福州农商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截至今年4月末,该行中长期贷款余额231.0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5.77%,其中经营性中长期贷款余额221.33亿元,投向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批发零售业156.31亿元,占经营性贷款比例70.62%,建筑业14.68亿元,占比6.6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9.97亿元,占比4.50%,制造业8.35亿元,占比3.7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23亿元,占比2.82%。
由此看出,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批发零售业外,制造业也是不少农商银行瞄准的方向。
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苍南农商银行党委委员、行长林佳立告诉记者,近年来,该行精准投放中长期贷款,全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和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截至4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183.89亿元,占全行贷款63.38%;今年已发放中长期贷款65.58亿元,占全行今年新发放贷款62.89%。同时,该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放到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其中,批发零售业占全行贷款20.65%;制造业占全行贷款15.79%。
同样还有浙江农商银行系统长兴农商银行,该行乡村振兴部总经理助理高红香告诉记者,自2019年5月起,累计发放中长期贷款46.06亿元,主要支持制造业、村级集体经济等领域。其中制造业发放25.81亿元,占比56.0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9.34亿元。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普惠金融领域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新发放贷款利率继续降低,绿色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涉农贷款增速保持平稳。”江西省联社宜春辖区党组书记廖建伟表示,3年来,宜春辖区农商银行中长期贷款累计发放超410亿元,平均增速达23%,高于各项贷款增幅11.47个百分点。截至今年4月,全辖农商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292.45亿元,占宜春辖区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比例超过三成,达31.17%,中长期贷款总体呈现“量升价降、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
贷款投放更侧重基建等领域
区别于农信机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将中长期贷款更多运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图为农发行衢州市分行支持的浙江省首个航电结合项目——红船豆航电枢纽
农发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锋告诉记者,该营业部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公路建设等领域。
图为农发行嵊州市支行支持的嵊州市农村道路提升改造项目。
“在发放中长期贷款方面,我们有着不少优惠政策。首先是融资周期长,根据具体项目实际匹配贷款期限,一般为10至25年,重大水利建设项目贷款期限可至30年,能够有效缓解项目承贷主体还款压力。其次是贷款利率低,对国家重点领域和特殊时期专项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贷款利率对标同业,合理定价,以保本微利和财务可持续为经营原则。再次是信贷资金有保障,农发行对国家级、省市重点项目贷款资金优先保障,根据项目实施进度保障资金供应。”王锋说。
截至4月末,农发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对成都市辖区的贷款余额414.1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53.98亿元,占比61%,今年前4个月累计投放贷款87.2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35.13亿元。
农行昆明分行中长期对公贷款主要集中投放于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些领域贷款余额679亿元,占对公中长期贷款69.6%。该分行党委委员许强用一组数据体现了农行昆明分行在昆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截至目前,该分行信贷余额1383亿元,其中个人贷款407亿元,对公贷款975亿元,对公中长期贷款余额792亿元,占比对公贷款81.2%。
“我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均已按照监管要求及农行相关规定制度,合理有序制定分期还款计划,截至目前中长期贷款收回率为100%。”许强说。
另一方面,相较于农信机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往往有着更加完备的制度,以确保贷款发放的准确性和直达性。
以农发行为例,去年10月,农发行总行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从开展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强化政策性金融服务质效、鼓励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等多个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农发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吴振意表示,自去年6月中央出台政策支持浙江共富示范区建设至今,该分行共发放中长期贷款758亿元,占全部累放贷款的78.6%。4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237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5%。其中,贷款投向主要领域为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区域战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
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
金融机构各有“难处”
尽管目前金融机构纷纷加大投放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但无论是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还是农信机构而言,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基于发展定位的历史原因,农信机构服务“三农”,行业周转决定贷款周期的发放,从而造成农信机构在一段时间里中长期贷款发放的局限性,从产品到战略目标都导致中长期贷款占比不高。“很长一段时间,农信机构在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方面都处于‘尴尬期’。”万玉松告诉记者。
“中长期贷款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大型项目投资、大宗固定资产购入等,对企业来说融资金额较高,而按《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单一法人对企业贷款总金额是有一定比例限制的,所以即使农信机构愿意投放中长期贷款,能给予的融资金额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对中长期贷款项目融资主体对接、授信、评审等方面都与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存在一定差距。”万玉松说。
廖建伟也表示,农商银行主要面向“三农”、小微领域,承担大量普惠性金融服务,具有经营成本高、业务风险大等特点。近年来资金成本攀升,其他金融机构下沉重心,部分优质客户竞争激烈,农信机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和挑战。
另一方面,农信机构与国有大型银行存在的差距还体现在风险控制上。
高红香认为,农信机构在风险把控方面相对薄弱,发放中期贷款风险较大。
廖建伟表示,农信机构市场定位是支农支小,但农户受农业天然弱质性影响,风险与收益难以匹配,且大多资金实力较弱,经营状况受市场波动等外界影响较大,加之相关扶持担保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满足中长期项目融资需求。同时,小微企业受经营规模影响,财务手续一般尚不健全,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缓释机制有待完善。
抛开诸多“天然因素”,人员素质也是制约农信机构发放中长期贷款的关键。
福州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中长期项目贷款建设期投入资金较大,运营期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高,对项目可行性评估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农商银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特别缺乏与项目对应的专业人才,在项目贷款评估上专业性不够,在项目选择和评估上容易失真。
万玉松也指出,农信机构相应的资金储备、人才储备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长期贷款投放额相对较小,导致农信机构内部对于资金储备、人才梯队培养和服务意向都相对滞后。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信息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长期贷款的发放和管理。
林佳立认为,从银行和企业等市场主体角度看,政策协同仍待加强。首先是缺乏一站整合式政策信息平台,银企双方难以及时把握政策动态。其次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普遍,信息不对称性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了融资效率。
廖建伟也提到,中长期贷款因贷款期限较长,导致存在期限结构错配风险、政策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多重风险叠加的情况。目前在信贷实践中,主要通过循环式授信解决客户中长期资金需求,客户可在授信期内多次提取、随借随还、循环使用贷款额度。这样虽能及时匹配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由于客户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机制不够健全,加大了中长期贷款贷后管理难度,容易引发信用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对于相对有比较优势的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来说,发放中长期贷款也有“难处”。
吴振意告诉记者,从环境上看,当前各地财政实力差距较大,平台公司整合进度不一,部分目标客户无法达到准入条件。从业务上看,农发行支农中长期贷款有不少涉及公益性项目,部分项目存在现金流不足等问题。从产品上看,商业性金融产品具有多样性特点,相比农发行更加灵活。
在王锋看来,受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部分中长期项目建设进度相对原计划滞后,导致贷款投放较为缓慢。同时,部分项目规划设计滞后,项目落地慢,申贷审批效率低。
建议对中长期贷款差异化监管
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继续“补短板”,提升银行自身综合实力外,被访者均希望能在中长期贷款投放方面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尤其是“适当提高容忍度”。
廖建伟表示,希望监管层面对中长期贷款实施差异化监管,突出引导激励,在中长期不良贷款方面适当提高容忍度,为农信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提供支持,督促金融机构完善体制机制、丰富金融供给。
林佳立建议,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在信贷规模、MPA、流动性管理等相关监管指标上,对发放中长期贷款机构有所倾斜或提高容忍度。
高红香认为,目前受疫情影响,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回收期拉长、农综项目收益期长、旅游行业持续低迷等情况,农信机构自有资金不足。建议监管层面应加大风险容忍度,支持企业按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中长期贷款还款计划,或到期一次性归还,降低企业分期还款压力。
另一方面,期望能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也是不少被访者的心声。
廖建伟希望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适度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下调上浮比例),降低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贷款资金成本。
许强建议对发放中长期贷款的银行进行定向优惠,例如,通过再贷款、经济资本考核、降低专项储备金等支撑性政策,全面提升金融机构投放中长期贷款积极性。
此外,廖建伟认为监管部门还可以统筹政府部门拥有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形成政府大数据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政府信息对接;发挥基层党政组织在信息、组织、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做好政策宣传、数据采集、信用建档等工作,形成政策合力,精准对接需求,更好解决市场主体需求不对称、信用信息不足等问题,为农信机构业务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监管部门可适度提升对农信机构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业务的指导,可通过设置比例要求、纳入监管评级要素等方法来进一步明确。比如,着重加强指导农信机构创新推出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业务产品,对小微企业中的制造业、科创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达一定比例的,在监管评级中给予一定提升。”万玉松说。
强化中长期贷款服务
是下阶段重点方向之一
目前,“强化中长期贷款服务”已成为金融机构下阶段重点方向之一。
高红香表示,长兴农商银行已将“发放中长期贷款”纳入考核范围,并针对中长期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参照短期利率执行,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同时该行修订《无还本续贷贷款管理办法》,以往,无还本续贷期限不超1年是发放中长期贷款的阻碍因素,修订后的办法针对制造业、旅游业、村级集体经济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的行业拉长贷款期限。
福州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阶段将逐步完善中长期贷款管理制度,并根据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融资需求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丰富乡村振兴中长期贷款产品体系。同时,准确把握中长期贷款风险特征,改进授信审批和风控模型,并加强科技建设投入,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管理时效性、主动性和智能性。
“宜春辖区农商银行将扎实做好普惠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强中长期贷款投放绩效考核,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廖建伟表示,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接续转换,加大单户1000万元以下贷款投放力度,提升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根据辖内农商银行县域经济发展特色,还将加大运输物流、绿色陶瓷、中医药领域、现代家具、文化旅游业、绿色农业、休闲农庄等相关产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
在万玉松看来,弥勒农商银行在保持“做小做散”战略定力的同时,仍需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理念。
“如今农户需要的信贷支持不再是以前买点化肥、种子那么简单,随着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是农商银行拓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力的主要方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市场经营主体,实现共同富裕是我行战略深耕之地。”万玉松表示,信贷投放难,是长期存在而又亟需破解的紧迫课题。既要明确信贷投放方向,又要以市场化思维,抓住服务对象的“人”,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并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开展“链”金融,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发挥最大资金效益,破解信贷投放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