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4月25日 > 总第533期 > A4 > 新闻内容
书写金融支持易地搬迁安置的“后半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肖瑛 见习记者 姬晨熠

【农村金融时报】

“现在交通便利了,游客增多了,我们的收入提高了,住的条件也很好,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八面山真仙村,村民们感慨地说。

在政府和农发行信贷资金支持下,随着里耶八面山旅游景点建设带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建设,龙山县里耶镇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更带动当地种植养殖业井喷式发展,“八面山生态土鸡”“八面山仙猪”等叫得响的土特产品牌逐步走出大山,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当地易地搬迁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这也是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取得实际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八面山真仙村

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我国各地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464.31万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2%,218万户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目标,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960多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在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后半篇文章”中,农发行、农信系统等涉农金融机构同样诠释着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加大帮扶力度

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的部署,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

让各地易地搬迁安置群众在“搬得出”的基础上,还要确保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是对各地搬迁群众后续帮扶的主要目标。

在新疆,农发行新疆分行在用好现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后续扶持相关贷款实行办贷优先、规模倾斜、利率优惠、期限延长等政策,并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搬迁群众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关系,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截至3月末,该分行累放后续扶持贷款29.49亿元,贷款余额23.44亿元。

为强化搬迁后续帮扶,农发行湖南龙山县支行围绕八面山搬迁群众脱贫增收目标,建立和完善后续帮扶台账,把重点放在精准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转移就业上,采取多元化帮扶措施,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截至目前,龙山县支行已累计投放贷款2.9亿元,用于里耶八面山旅游景点建设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建设。

在支持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农发行将项目建设与后续扶持纳入贷后管理措施,并要求景区餐饮食材优先选择易地搬迁群众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推动建立集旅游农家乐、种植养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与旅游产业帮扶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帮扶带动搬迁群众增收的良好局面。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全省搬迁总规模达188万人。这其中,96.5%以上过去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做好这部分群众的后续帮扶工作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有重要意义。

“发展后续扶持产业,使搬迁民众充分就业,过上幸福生活才是关键。”贵州织金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黄勇介绍,当地政府按照“易地搬迁建小区、依托小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小康车间、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外出务工等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的就业问题,还统筹抓实易地扶贫搬迁户生活、就业、医疗等后续保障工作。

去年以来,贵州黔西南州围绕产业、就业、治理、保障“四个支撑”抓牢易地搬迁的后续扶持工作,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搬迁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

综合施策

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要在强化重点区域帮扶上下功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此前表示,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在新疆,为发挥易地扶贫搬迁主力银行的帮扶作用,农发行新疆分行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联手自治区发改委前往喀什、和田、阿勒泰等地,实地调研大中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对全疆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目前,该分行在新疆支持覆盖800人以上集中搬迁安置区比例达52.17%。

同时,该分行与自治区发改委联合建立加强交流与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自治区后续扶持重大项目及时落地。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农发行新疆阿勒泰地区分行获批城乡一体化项目贷款4.36亿元,用于青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综合项目建设,帮助42991人搬出穷窝窝、过上新生活。目前已实现投放0.59亿元。

据悉,该项目落地后,不仅能促进安置区内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还能助推青河县水利工程和进出口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多维度提升青河县综合实力。同时,项目还可服务脱贫人口8372人,占项目受益总人口的19.47%,实现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在贵州,近年来,贵州农信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针对易地搬迁新市民在创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将金融服务触达和惠及到搬迁群众群体。

在此基础上,贵州黔西南州还用活用好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将安置区产业配套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范布局实施,加大招商引资、撬动社会投资上项目,建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库,入库项目500余个,新建和提升安置区帮扶车间125个,促搬迁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在谈到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还存在的困难时,贵州农信有关负责人表示,巩固脱贫效果、持续增收仍然是易地扶贫搬迁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建议对于搬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等土地,因地制宜,发展见效快、收益高、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将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同时,引导搬迁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让搬迁群众“能发展”

切实做好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工作,还需要满足其金融需求,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如何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才能让搬迁群众“能发展”?贵州农信结合易地搬迁群众金融服务痛点难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明确提出易地搬迁群众信贷建档面、评级面、授信面的具体目标,同时依托“深扶贷”“致富通”“社保快贷”等信贷产品,合理设置评级授信模型,重点支持搬迁群众中的能工巧匠、传统技艺传承者、种植养殖能手、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

贵州农信支持搬迁群众发展鲜花种植产业

截至目前,贵州农信向易地搬迁群众发放用于生产经营、生活消费、就业创业等用途的贷款余额75.24亿元。

同时,贵州全省农信为易地搬迁群众建立资信档案42.23万户,建档面98.51%,授信总额206.47亿元,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搬迁群众所有领域。

在服务模式上,贵州农信通过在易地搬迁群众集中安置点增设固定营业网点、黔农村村通、黔农驿站、ATM自助机具,开展流动金融服务等,将银行营业柜台前移,打造“长腿柜台”。

同时,聚焦搬迁群众在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生活领域,贵州农信加大力度打造主题银行、特色服务网点,不断满足搬迁群众对金融服务多元化、均等性、便利性需求。

截至目前,贵州农信在全省安置点共设置营业网点284个、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含黔农驿站)686个,填补了搬迁群众基础金融服务空白。

“住上新房子,门口挣票子,过上好日子。”这是广大易地搬迁群众搬出深山后的期待,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实施过程中,他们的期待正在一步步实现。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