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2月14日 > 总第523期 > A2 > 新闻内容
支付服务需统筹兼顾“创新”与“传统”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据2022年春节假期支付业务监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1月31日至2月6日)全国非现金支付业务量为208.4亿笔、金额14.9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分别增长10.0%和16.2%。

近年来,非现金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支付方式的格局,也改变了百姓的支付习惯,更多人可以“一部手机走天下”。

截至目前,我国已形成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并存的多样化支付工具体系,同时,正在部分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可以说,移动支付服务延伸至公共交通、菜市场、便利店、居民水电缴费、就诊预约缴费等各类民生领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便利。

如今,移动支付深受大众消费者喜爱,有赖于我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进步。

有观点认为,既然移动支付是大势所趋,那么全部非现金支付就行了,监管部门整顿拒收现金是多此一举。对于商家来说,使用现金需要时间清点和保管,成本高,还存在安全隐患;对于消费者来说,携带大量现金,存在被盗和遗失的风险。而银行卡支付、移动支付要更安全便捷。

上述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实则不然。尤其是在农村欠发达地区,拒收现金会给农村地区的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支付服务需统筹兼顾创新与传统,应保留现金等传统支付服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目前,农村支付服务面临数字鸿沟等诸多难题。比如,调查显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非接触式支付服务在凸显其独特优势的同时,也给部分特殊群体和部分地区带来了诸多不便。超过10%的农村居民没有使用过线上支付,其中21.94%的农村居民是由于没有手机或电脑而无法线上支付;在使用过线上支付的农村居民中,超过50%认为网络信号不好影响了支付成功率或效率。

又比如,还有一些地方,去年开始新农合现金支付改成网上缴费。网上缴费对于一些打工或者上班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节省不少时间成本。可对于大多数上年纪的人就没那么容易了,目前一大批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农村的老年人使用的是老年机,不具备在线支付功能,即便使用智能手机,其对于线上支付也无法轻松驾驭。

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支付工具各有优势,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支付需求。鼓励多元化支付不等于拒收现金,而应该将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交给消费者。

监管部门应综合考虑、多措并举,打造多元化支付条件下的现金和谐流通环境,既要肯定多元化支付的意义,加强对各类支付结算方式的宣传推广,也要充分尊重公众支付结算习惯,包括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特殊群体的需求,统筹兼顾创新与传统,适度保留现金、存折等传统支付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坚决查处拒收现金、银行卡等歧视性支付行为,切实增强广大农村居民在支付服务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