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艺良 见习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央行发布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及12月金融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新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13万亿元,环比少增1400亿元,同比少增1234亿元;2021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206亿元;2021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3%。2021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9%,增速比11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2020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整体上看,12月金融数据显示当前宽信用进程有所加快,近期主要由政府债券融资驱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信贷供需两端都较为低迷。
“这意味着12月央行全面降准、1年期LPR报价下调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实体经济的逆周期调控需要持续发力。”王青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总的来看,过去一年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M2和社融增速由降转升,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超过2020年新增规模,对支持市场主体恢复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
19.95万亿元
具体来看,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3万亿元,同比少增1234亿元。从结构上看,企业部门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其中票据融资多增规模较大。
“体现了部分企业融资需求仍然偏弱。但到今年1月,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有望较快增长,票据强、信贷弱的局面会得到改善。”温彬表示,从全年来看,202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体现了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2021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9%,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为2021年4月以来的新高。
温彬认为,M2增速回升,一方面是因为央行于去年12月15日降准0.5个百分点,有助于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加强货币派生效应;另一方面,财政加大支出力度,2021年12月财政存款减少约1万亿元,比2020年同期多减700多亿元,起到了加大货币投放作用。此外,2020年12月M2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至10.1%,基数回落也有一定作用。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同比增速继续回升
社融方面,2021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37万亿元,比2020年同期多增7206亿元,从分项看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拉动。“原因分别是‘财政后置’和上年同期企业债券因违约事件冲击而发行受阻,尚不足以印证‘宽信用’预期充分兑现。”王青说。
从结构上看,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融的63.6%,这一占比同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温彬认为,主要是金融回归本源,落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温彬指出,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3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涨幅比11月末提高0.2个百分点,社会信用水平整体改善。
信贷“开门红”特征
将更为明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适当靠前发力,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货币政策将在支持“稳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温彬表示,前期央行已经实施降准、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引导银行降低1年期LPR报价、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部署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后续安排。未来,这些政策将持续发挥效果,货币、信贷政策会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王青指出,伴随宏观政策持续向稳增长方向微调,2022年1月信贷和社融增速有望同步加快,特别是信贷低迷过程将会扭转。
“预计2022年1月信贷‘开门红’特征将更为明显。另外,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恢复提前下达,一季度社融增速也预计会持续加快。”王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