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1月10日 > 总第520期 > A2 > 新闻内容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金融服务模式需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对2022年“三农”工作部署中明确要求,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抓牢粮食安全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是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目前国内粮食供给充足、市场平稳,但由于疫情叠加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同时我国粮食生产也面临水地资源约束、农资价格上涨等多方面挑战。任何时候,对于粮食安全都需有忧患意识,重农抓粮须臾不可大意。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守护好人民群众“米袋子”,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离不开金融力量强有力的支撑。

确保粮食安全,离不开在保面积、保产量上下功夫。在严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的同时,还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等。

这就需要金融力量尤其是政策性金融力量及时出手、重点发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种业发展、重点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大对粮食安全领域的信贷投放。尤其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种子研发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将科技研发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专项行动注入“金融力量”。

确保粮食安全,还需以“产购储加销”等关键环节为抓手,延伸粮食生产加工产业链,有效巩固粮食生产基础,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聚焦融合不同主体,确保快速及时高效地提供金融支持。比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粮食经纪人等不同主体的融资需求,因地制宜,加大授信额度和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服务粮食安全金融服务质效。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金融机构还需要加大科技元素融入粮食安全金融服务,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打造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供给体系。

充分发挥金融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必要探索建立多位一体的融资合作机制,打造包括政府、创投公司、银行、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共同参与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提供集信贷、投资、担保、保险、咨询等业务于一体的一条龙式金融服务,高效满足粮食生产全产业链相关各方需求。

此外,在政策层面,及时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金融优惠政策以及财税等配套支持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还要做好粮食和储备财税金融政策宣传工作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