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赤城县奋力谱写“生态强县、美丽赤城”新篇章
赤城县是河北省14个环首都县之一,距北京市中心约180公里,是首都北京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在保障首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居于特殊的生态区位。
作为冬奥周边核心区的赤城,“一头挑着崇礼,一头连着延庆” 地处冬奥会的两个主赛区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崇礼之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借冬奥之风,赤城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
为此,赤城县抓住机遇,结合全县工作实际,在抓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抓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等工作,主动作为、拼搏竞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奋力谱写出“生态强县、美丽赤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人居环境整治
打造宜居宜业乡村振兴新样板
人居环境整治尤其是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对赤城来说,事关乡村振兴、冬奥形象,也是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村庄整治提升工作中,我们以示范村先行引领,非示范村全覆盖同步推进,以奥运廊道、毗邻奥运区域、国省道路沿线村庄为工作重点,进而带动全县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整体推进,重点做好空置率30%以下村庄整治提升工作,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赤城县副县长宋筱璟告诉记者,对延崇高速、环冬奥赛区等国省干道两侧的117个村庄进行了绿化提升。
在样田乡小西沟村,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冬奥气息,冬奥元素图案、景观墙、路灯广告随处可见,装点着美丽山村。
在村庄专项治理行动中,赤城县围绕“六个一批”(发展民宿改造一批,美丽乡村提升一批,精品创建打造一批,发展旅游示范一批,搬迁安置过渡一批,全域整治兜底一批)治理模式,对全县372个农宅空置率30%以下的村庄,因地制宜施策、逐村分类建账,以每村“五个一”(即一支改造队伍、一套航拍图、一套改造方案、一套管理机制、一个整治计划)为抓手,抓重点、攻难点、疏堵点、强弱点,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赤城县采取“因地制宜动员群众参与”的做法,倾力打赢乡村环境革命硬仗。广泛动员党员、退役军人、妇女等参与村庄卫生清理、建筑垃圾清运等工作;充分发挥老党员和村民代表作用,营造“干部带头拆、党员带头修、村民齐心建”的浓厚氛围。
在对农村户厕改造和“空心村”治理上,赤城县全面开展“回头看”,重点在清理垃圾柴草、拆除残垣断壁及危旧房屋、提升村容村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四方面查漏补缺,打造远观规整、近看有序的村庄形象。
对秸秆柴草收集利用也是赤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方面。为此,赤城县建立“农户参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秸秆柴草收集利用体系,秋收前就与生物发电企业和山东聊城农村废弃物处理机械加工企业对接,各乡镇柴草秸秆进行集中处理,统一粉碎压缩打包,用作生物质发电燃料或牛羊的养殖饲料。
赤城县还搭建“空心村”治理平台,筹资7.2亿元,整治空置率30%以上的村庄66个,建设集中安置区8处,惠及7901人。
“住进安置区之后,生活比之前方便很多,这个寒冬不用自己生炉子,并且室内特别温暖,室内有了干净的卫生间,安置区的物业也特别到位。” 在云州乡安置点云舒锦苑小区,41岁的云州村村民沈小燕很是开心地说。
云舒锦苑小区位于云州村南,是云州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工程,距离县城15公里,建成于2021年9月,10月底开始入住。
“安置点的房间面积分50平米、70平米和100平米三种。”宋筱璟告诉记者,安置区实行“党建+物业”管理模式,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赤城县政府为安置区免费配套水、电、网、供暖等设备,建设小区绿地,安装监控照明等设备,同时配套建设产业园区,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保障。
此外,安置区还打造以“服务老年人、悦享夕阳红”为主基调的便民服务中心,一层设有超市、卫生室、图书室、棋牌室、便民服务中心,二层设置多功能厅、大食堂等,让搬迁群众处处感受到家的味道。
截至目前,赤城县拆除闲置废弃房屋1561处、残垣断壁1458处,清理沟渠、池塘547处,完成美丽庭院创建1618个,精品庭院创建349个;规划建设的8个集中安置区涉及32个村、1143户、2540人,已全部完成农户安置;同时,全县农宅空置率30%以上村庄耕地流转和土地复垦任务已全部完成。
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增效
2021年12月24日,赤城县阳光灿烂,温度却低到零下18度左右。在位于县城西南8.5公里处,赤城镇浩门岭村的铭悦乡居小镇,“赤城县首届冰雪大集活动”正式开幕,记者在现场切身感受到了人们参与冰雪活动的热情和激情。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奥盛会,营造浓厚冬奥氛围,2021年以来,赤城县可谓做足了功课,举办多种全民迎冬奥活动, 让更多的人关注赤城、热爱赤城、为冬奥加油。
浩门岭村之前是典型的“空心村”,大部分房屋破败不堪。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在各方努力下,2019年村民由旧村搬迁到了新村。之后,赤城县与铭悦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手,利用当地北京后花园的区位优势、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村里大量闲置宅基地资源,对浩门岭村原址进行整体开发,打造了铭悦乡居小镇项目,这也是赤城县“空心村”治理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是北京北单体规模最大的一个民宿度假旅居项目,同时还配套农业产业服务,距京礼高速赤城支线高速口仅2公里,2020年底京礼高速开通后,从北京到项目仅需1.5小时,距崇礼仅30分钟车程。针对北京度假需求人群,项目规划建设具有地域文化品味的民宿度假产品,通过专业的市场化运营,使原来闲置的“破房子”变成为村民、企业持续创收的“金屋子”,实现多方共赢,良性发展。
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模式,村民和村集体享有项目资产所有权,企业进行投资和运营管理。
“项目的实施将为村民带来收入的切实提升。”该项目负责人周文超向记者介绍,村民在通过闲置宅基地参与合作获得租金收益的同时,还可在项目运营期参与项目服务,获得劳务收益;同时,还可以在项目规划区域销售符合市场需求的农副特色产品,获得收益,还可获得运营红利分成,为村民开辟产业致富共创繁荣之路,真正通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文化旅游示范项目,铭悦乡居旅游示范项目以共享度假为主题,占地105亩,341套民宿,打造341套共享乡村小院,全部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500人住宿及用餐,充分满足业主及游客的不同度假需求。该项目配套建设农业休闲园、山体步游栈道、主题咖啡屋、农产品超市、农业研学基地、休闲养殖园、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致力打造成为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京北度假新热点。
近年来,赤城县依托“环京、邻奥、沿坝”区位优势,立足生态文化资源禀赋,以打造“国家旅居康养度假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构建“三产联动、多业融合”的“民宿+”经济新业态。目前,赤城县已建成36个精品村、9条整治精品带、3个全域提升区以及延崇高速29个村庄“红色文化+体育文化+特色元素”主题文化长廊。
按照规划,赤城县正着力在炮梁乡、雕鹗镇、大海陀乡、样田乡四个乡镇打造现代农业片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片区、宜居宜业幸福乡村片区三个示范片区;还将在云上人家、绿滟田舍等特色民宿项目快速布局,实现了村庄治理与产业植入的深度融合,打造和形成独特文旅产业结构布局,成为真正的北京后花园。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乡村活力不断增强
穿过一间密闭小简易房,记者走进赤城县雕鹗镇大仓村暖棚蔬菜示范基地的蔬菜大棚,几位村民正在低头熟练地给西红柿秧苗抹杈。
图为大仓村村民为西红柿秧苗抹杈。 本报记者 田耿文 摄
“我们在这里干活挺好的,活儿也不累,离家近。工资按天算,每天100元,从来不欠工资。”她们和记者攀谈起来,说以后还有机会可以承包大棚。
大仓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向记者介绍,每个大棚占地面积2.5亩,10个大棚平时只需要9个人在这里看护管理。到了蔬菜采摘季或其他农忙时,会另外雇用更多村民来帮忙。
记者了解到,这里所产的蔬菜都是有机蔬菜,产量还很高,比如辣椒可达每亩1.6万斤左右的产量。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目前为了支持冬奥会,主要供应张家口。
“我们是请了山东寿光的蔬菜专家来做常年技术指导,另有销售团队负责蔬菜销售。今年蔬菜行情不错,会有大丰收。”赵国说。
村民尤满富除了负责大棚日常管理,还负责大棚设施维修工作。他告诉记者,村里自从有了蔬菜大棚,他基本每天都过来工作,他很热爱这份工作,一天还能挣工资120元钱,足够家里开销了,感觉特别满足,生活很幸福。
图为村民尤满富在瓜果大棚里工作。 本报记者 田耿文 摄
记者获悉,该基地蔬菜大棚项目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张家口建投公司投资兴建,项目总投资830万元,其中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
记者多方了解到,该项目的运行,可为村民带来多份收益。一是土地租金收益。农户每亩土地可一次性领取土地租金6000元。二是务工工资收益。示范基地优先吸纳脱贫群众到基地务工,年可获得3万元左右的务工工资收益。三是产业分红收益。项目带动雕鹗镇500户脱贫户年户年均分红增收700多元。四是增加集体收入。项目实施的第二、三年,按6%进行分红,分红资金由雕鹗镇28个行政村统筹使用,推动村庄有序发展,村委会通过实施小型公益事业项目和开发公益岗位方式,继续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另外,从第四年开始,村民可以承租大棚,企业负责提供苗木、技术、销售,由农户进行运营,从而让村民获得大棚转租收益。
不仅在大仓村,张家口建投公司还以同样模式在小雕鹗村、张四沟村、南庄子村分别投资建设几十个不等的蔬菜暖棚,有力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的提质增效,助推了当地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和山地为主的资源禀赋,赤城县把发展畜牧产业、中药种植业作为重要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
记者来到白草镇张家营肉牛集中养殖场,养殖大户杜存亮正为自家的60头肉牛整理草料。
“家里地方小也养不了这么多。把牛集中起来养虽说增加了一定的养殖饲料成本,但村里干净了,生态环境好了,综合算起来,还是值得的。”杜存亮告诉记者,养殖场提供集中场所,各家的牛由各家自己过来养,忙的时候,还能让其他村民帮忙照看,节省了用工成本。
畜牧业是白草镇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据白草镇党委书记韩龙海介绍,为了响应政府绿水青山和封山禁牧的号召,白草镇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方向,采用“大户带散户”的方式,把村里散养的牛羊集中起来。镇里还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养殖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工作,推动畜牧产业稳步进展。
据统计,目前赤城县生猪存栏20万头,出栏38万头;肉牛存栏4.9万头,出栏3.3万头;肉羊存栏15万只,出栏29.2万只;家禽41万只。另有全县各类养殖场88个。
据赤城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接下来,赤城将打造“北京研发·赤城转化”科技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一站一网一基地”科技帮扶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四个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扩模提质,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扶持精品蔬菜、肉牛养殖、中药材、优质杂粮等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完善新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金融精准滴灌
小额信贷再发力
赤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赤城县鼓励金融行业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引导更多金融要素和社会资本支持“三农”发展,积极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引入源头活水。
在支持特色产业方面,赤城县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截至2021年10月底,赤城银行业机构为26家特色种养殖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7652万元;保险业机构为134户农户养殖的6054头肉牛提供保障金额168.22万元,为县壮大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1000头生猪提供234万元保险保障,为7家农户养殖的994头淘汰能繁母猪提供198.8万元保障等。
图为中和农信赤城分公司负责人宗志明到养殖场了解金融需求情况。 本报记者 田耿文 摄
赤城县还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对脱贫人口的支持和帮扶作用。截至2021年10月末,赤城新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31笔、643.5万元;累计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174笔、金额5145.8万元,359名脱贫人口从中受益,全县未发生一笔小额信贷逾期。
此外,小额信贷公司在赤城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和农信河北赤城分公司就是典型代表。
在赤城县东卯镇井儿沟村君缘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片排列的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边,蔬菜品种包括芹菜、韭菜、香菜、茄子等。
合作社负责人王建军现年54岁,之前在赤城县城做窗帘、家具等生意。他和几位村民于2015年注册成立该合作社,合作社现有温室大棚83个,目前占地面积279亩。
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支持。几年来,中和农信一直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金额从最初的4万元到目前的每年20万元。“就在我们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一筹莫展时,中和农信的帮助让问题迎刃而解。”王建军说,在得知合作社遇到困难后,中和农信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很快就为该合作社发放了20万元的信贷资金。
目前,随着大棚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蔬菜生产量也大幅扩大,吸收周边农户来务工,每年雇用附近村民5000多人次,带动了周边20多户脱贫户增加了收入,为脱贫户增收致富。
据王建军介绍,合作社在2019年前后还得到东西部协作资金分两次共100万元的支持,用于大棚改造和扩大规模。他希望中和农信今后能够给与更大力度的支持和帮扶。
王建军告诉记者,合作社通过新技术原生态种植方法和水肥一体化管理方法,分别节水50%和60%以上,提高了水利资照利用率,降低了化学农药的污染。同时,合作社按原生态种植方法种植蔬菜,所产蔬菜无农残、口感好。今年,合作社引进了蜂柿番茄新品种,改善了田间生产条件,规模化种植,提高了经济效益,蔬菜年产量大幅提升,预计2021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不仅是支持蔬菜大棚,中和农信在当地还支持了众多的养殖户、小微企业主等多样群体。
据记者了解,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服务农村小微客群的综合助农机构,旨在通过提供金融、生产、生活与公益援助等服务,为那些县域内不能充分享受传统金融服务的客群,提供贷款金额小、还款方式灵活的信贷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中和农信赤城分支累计客户数6147户,放款笔数13980笔,放款金额2.16亿元;其中,2021年客户数573,放款笔数1317笔,金额2538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