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近期,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再加码。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作出最新安排。
其中,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主要突出对增量贷款的支持,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主要是为了降低投放信用贷款的资金成本,两种方式“量价并举”,契合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引导银行持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并提高信用贷款比例,与小微企业共渡难关。
相较大型金融机构,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存在资金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尽管大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敢贷”“愿贷”,却有可能因为资金或资本问题无法做到“能贷”。
近年来,央行在帮助小微企业纾困、支持复工复产等方面动作频频,无论是原来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还是转换后的工具,包括此前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等,都对地方法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形成激励和引导作用,解决其资金来源约束,并降低融资成本。
相应地,这一系列举措对地方法人银行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利用好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小微企业,确保支农支小不跑偏十分重要。
地方法人银行战略定位需聚焦于服务小微企业,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立并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丰富服务品种,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走访、培训力度,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金融服务供需匹配的精准度。
同时,地方法人银行要突破授信依赖担保和抵押的传统信贷模式,树立全新的信贷文化和理念,建立与普惠金融相适应的贷款体系和流程。
此外,地方法人银行应积极发展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将金融科技新模式、新成果用于探索数字小微金融,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能力和水平。
但要注意,各地方法人银行也需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警惕在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后,也增加了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各地方法人银行选择贷款客户的标准有所差异,对小微企业的评估标准也参差不齐,这与以往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有关,地方法人银行通常难以及时全面掌握企业信用信息。
这一问题有望在不久后得以解决。此次国常会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加快推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行政处罚、司法判决及执行以及纳税、社保缴费等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帮助地方法人银行打破数据孤岛,将以前获得不了、获得难度较大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集中起来,提高数据质量和风控能力,使服务长尾客户成为可能。
对于地方法人银行来说,除积极协助共同推动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控制信贷风险能力。
地方法人银行可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培养,逐步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同时通过深化组织机构设置、规范信贷业务流程、构建完善的贷后管理机制等举措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自身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