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霞 见习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村里人越睡越晚、县城红灯变短、“县城大牌”爆发、“冠军县城”越来越多……
这些变化,正在我国的一些县域出现。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发布“2021数字生态县域年终观察报告”。
根据双方组成的报告组去年赴山西、贵州、江西、云南、西藏等地的十几个县域走访调研结果,“报告”总结出9个小变化。
县城重新热闹起来
9个小变化中的4个:“导航里的村子多了”“县城重新热闹起来了”“村里人睡得越来越晚了”“农村女性化妆的变多了”,均与数字就业机会下沉有关。
报告指出,中西部县域出现年轻人回流趋势,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数字化新职业下沉到县域。
过去一年,中西部县域竞相“抢”互联网企业,引入在线客服、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数字化就业岗位。
如贵州、陕西等地县域引入支付宝数据标注项目,吸引上千名年轻人回家工作。
还有,直播带货的风口也下沉到了村镇,打破年轻就业者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节奏。
报告指出,大多数“不夜村”并非GDP百强县,这意味着后发地区在数字时代有了弯道超车的新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数字新职业因强调耐心、责任心和沟通力,更倾向于招纳女性就业者。
数据显示,支付宝招募的人工智能训练师,蚂蚁云客服平台招募的在线客服,村淘主播的女性比例分别为62.3%、72%、53%。
因此,县域农村就业女性化妆率提升,60.9%的农村就业女性出门会化妆。
调研数据还显示,78.2%的职业者说开始懂得自我保养,80.1%的职业者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县城的红灯变短了
还有3个变化:“村里人靠卫星种地了”“县城老师少用粉笔了”“县城的红灯变短了”,则折射出数字金融服务、数字公共服务,数字治理在加速下沉。
现在,江西、湖北、福建等地乡村,种粮大户在卫星影像的帮助下,在手机上借钱,从申请到放款,仅用几分钟。
今年,报告组还走访了几个“极值县城”。
在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城墨脱,中学教室也换上了电子屏。
在最后接入国家电网的阿里地区,当地人在去年入网前,就已经能用手机缴电费了。
报告组还关注了数字治理的下沉情况。
报告指出,县城的公共设施正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越来越多县城交通灯实现上云,可实时调整红绿灯时间长短。
报告指出,数字公共服务和设施不仅意味着便捷。世界经济论坛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增长0.5%至0.62%。
“县城大牌”“冠军县城”越来越多
最后2个小变化:“‘县城大牌’爆发了”和“‘冠军县城’越来越多了”,折射的是县域消费力和产业带爆发力。
报告指出,蜜雪冰城、正新鸡排、名创优品、潮衣库等深耕下沉市场的品牌,眼下已成为全国县城商业街的“标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21.1%,高于城镇居民的15.7%。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认为,县域青年进城务工,人在城市工作,钱寄回家,工作和消费是分开的。一旦回本地,工作稳定下来,他们就会在县城安家置业,购房买车、生活消费,拉动县城消费升级和经济活力。
报告还分析了今年的现象级县城——曹县。
在数字化和全球化加持下,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贫困县,如今已是三个单品的冠军县。
该县生产了线上销量70%的演出服、全国30%以上的汉服等。
像这样的“冠军县城”还有很多。河南许昌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假发;山东潍坊鄌郚镇生产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吉他;湖南邵东生产了全球70%以上的打火机……
报告指出,“冠军县城”不仅电商做得好,线下产业优势也很明显,两者结合延长了产业链,把产业价值留在县域内,带动更多当地就业的机会。
中国社科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吕鹏告诉记者,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县域,共同富裕的硬骨头在县域。这9个“小”变化能否引发更大的潮流,还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