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12月20日 > 总第517期 > A1 > 新闻内容
搭着“信贷直通车” 开辟新路通乡村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郑源源 见习记者 杨怡明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您好,我是邮储银行小悠,您可以扫描我旁边的二维码,申请新农信贷直通车。”近日,在首届湖北省农业博览会上,不少参观者饶有兴趣地围在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的展台旁,与机器人“小悠”对话,了解该行各项线上贷款产品。

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武胜关镇芦花村,面对贷后回访的银行工作人员,经营苗木及中草药种植的王鹏程有感而发:“邮储银行把‘信贷直通车’开到了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啦。”

家住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汤大村一组,多年从事粮食收购及加工经营的曹艳雄,同样乘着“直通车”获得200万元贷款,有了充足的资金开展旺季粮食收购。

……

这里所说的“直通车”,就是农业农村部于今年开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以下简称“新农信贷直通车”)。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获悉,截至12月10日,“新农信贷直通车”已使超过1.4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益,授信金额突破100亿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搭车”破融资难题

近年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已成为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一股重要力量。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家庭农场达到近60万家,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17.3万家。

不过这份文件也指出,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力不强等问题,面临的诸多短板和制约依然突出,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例如从外部环境看,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仍然突出。

一直以来,缺少抵押担保、风险较高都是造成新型农业经济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为破解这一瓶颈,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新农信贷直通车活动”。

据悉,此次活动通过数据共享增信,打造了“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农业信贷专属绿色通道,致力于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类主体,直接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并登录H5界面,或关注“农业农村投资”微信公众号,或登陆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就可以填报相关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还特别提出要支持“运营规范、经营正常却一直未获得信贷支持的主体”,助力更多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上这趟“信贷直通车”。

邮储银行黄梅县支行信贷部总经理吴飞告诉记者:“目前,我们通过‘信贷直通车’放款的最高额度达到了200万元,平均每笔大概是50-80万元。过去这类额度较高的贷款都需要房产等作为抵押,现在通过‘信贷直通车’,农户不但可以获得额度更高的贷款,而且不需要抵押,担保利率仅0.5%,贷款利率最低仅4.5%。”

记者了解到,通过“新农信贷直通车”申请审批获得的贷款资金,可用于与农业生产、服务及直接或密切关联产业的正常经营发展;贷款额度从10-300万元不等,生猪养殖领域可放宽至1000万元;平均担保利率仅0.65%,平均贷款利率为5.6%,从源头上减轻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负担。

据悉,自活动启动以来,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开来,尤以湖北等省份最为积极踊跃。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湖北省农担公司充分整合政银担三方渠道,形成工作合力,通过集中度高、覆盖范围广的大流量宣传,有效提高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据吴飞介绍,“新农信贷直通车”活动开始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迅速在微信工作群里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送了相关信息,随后由银行逐一对接有贷款意愿的客户,并开展上门调查,帮助农户扫描二维码,现场提交审批资料。从申请到放款最长需要10天左右。

为不断提升“新农信贷直通车”业务处理效率,银担双方致力于全面打通各类堵点卡点。邮储银行总行将邮储内部信贷系统与新农直报系统对接直连,实现了相关信贷信息互联共享。

在湖北省,银担双方还动员全省650名信贷员、75名农担业务员和大量中后台人员投入到此项业务中,并为客户量身打造专属产品“新农直通贷-邮农贷”。

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对于单笔50万元以内贷款,农担实行“见贷即保”,统一由邮储银行负责现场调查;对于50万元以上贷款,银担双方联合开展实地调查,尝试并行审批模式。

记者从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获悉,截至目前,湖北省“新农信贷直通车”申报量居全国第一位。

打破信息壁垒

让“直通车”又快又稳

“新农信贷直通车”是纾解新型农业主体融资困难的一项业务工作,也是探索金融支农长效机制的创新之举。如何让这趟直通车开得快、开得稳、开得久,数据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是关键。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曾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专题培训班上表示,申报贷款主体融资需求较急,相关部门要提高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除授信率和办结率,还要重视响应率,第一时间受理经营主体的诉求,并给予反馈。

为助力“新农信贷直通车”驶入快车道,各省级农担业务系统先后接入新农直报系统。系统对接后,数据可以实现直连交换,省级农担公司通过自动抓取项目信息、筛查比对存量客户放款信息、置顶业务流程、及时反馈新增放款信息等方式,简化人工操作流程,提升业务响应速度。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江苏、湖南、四川、大连等10多家省级农担公司接入新农直报系统。

与此同时,此次活动还建立了试点银行机制,即将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通过新农直报系统直接推送给试点银行,并明确各银行试点区域,其中农业银行共享内蒙古自治区数据信息,建设银行共享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数据信息,邮储银行共享河南省和湖北省数据信息。

数据的及时性可以通过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那么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除了农业农村部门以及农担公司需要通过系统和人工“双管齐下”对相关资料进行校验之外,吴飞也告诉记者,在贷款发放前,银行信贷人员还需要到农户家里现场调查。

记者在邮储银行出具的农户调查报告中也看到,其主要内容不但包含借款人的姓名、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还包含经营历史、经营情况、担保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等多类详细内容,并根据借款人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除此之外,上个月,农业保险也搭上了“新农信贷直通车”。

目前,新农直报系统与中国银保信农业保险信息平台已实现涉农保险信息共享,通过农业经营类型、投保标的、承保险种类型、保险金额、财政补贴类型等10项信息,对“新农信贷直通车”主体交叉核验,为提升授信额度、做好贷后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还获悉,近日,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云上智农平台也和新农直报系统实现信息双向共享,在开展的高素质农民专项信贷活动中,通过高素质农民主体基本信息、产业规模、培训需求、年产业值等16项信息,对“新农信贷直通车”主体有效增信。

不过,在被问到“新农信贷直通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时,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相对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而言,专业大户的申贷成功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专业大户没有营业执照、不易通过系统校验的原因。此外,还存在信贷申请主体区域分布不平衡、放贷率不高等问题。未来,如何推动“新农信贷直通车”常态化开展,服务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需要政银担三方共同发力。

(本报记者戢华盛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