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12月13日 > 总第516期 > B3 > 新闻内容
郓城农商银行 把“绿色”和“普惠”顶在前头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王曦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山东郓城农商银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展绿色金融、助推产业升级、服务乡村振兴、践行普惠金融。

截至11月末,该行各项存款354.73亿元,较年初增加38.73亿元,增幅12.26%;各项贷款173.71亿元,较年初增加28.59亿元,增幅19.7%;零售贷款121.85亿元,较年初增加20.76亿元,增幅20.53%。

坚守市场定位

支持绿色企业发展

郓城农商银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践行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对于高污染、高水耗、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企业和项目,该行杜绝新增授信,稳步压缩存量授信。同时,深挖绿色潜能,突出对节能环保、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领域的信贷支持;建立信贷“绿色通道”,实行绿色企业白名单管理,采取差别化的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等措施。

此外,对符合条件的普惠型小微企业绿色贷款,该行全面落实“便捷获得信贷”,精简授信资料,提高办贷效率,实现3日内完成审批发放。

截至11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1.89亿元,较年初增加6500万元,涉农贷款余额132.56亿元,较年初增加16.13亿元,支持涉农规模化经营主体2105户、金额4.41亿元。

加强特色产业对接

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郓城的民营经济发展十分活跃,基本形成了纺织品、木制品、酒类包装制品等传统主导产业。

郓城农商银行对接辖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广大客户提供家庭银行、电子银行、信贷资金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与县委县政府合作开展县级行业对接会5次,发放贷款3.1亿元;对接工信局获取新旧动能转换升级改造企业清单,支持产业升级,累计发放3.36亿元贷款帮助棉纺织企业、玻璃瓶企业等升级改造。

同时,该行成立11个小微贷中心,创新支部联建模式,对不同行业进行分类攻坚,开展种养殖、酒类包装、批发零售、家装家居等行业集中对接活动,发放贷款9872万元。

此外,该行助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对黄河滩区的张集油桃、李集芦笋、黄集有机小麦种植等特色产业重点对接,发放农户经营类贷款449笔、金额6229万元。

赓续“大挎包”精神

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郓城农商银行发扬农信“大挎包精神”,利用27名中层干部挂职副镇长和县直部门副局长的机会,发挥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等优势,开展整村授信,进机关、企业和商户,掌握种养殖大户、收粮大户、小微企业等客户主体需求。

同时,该行创新信贷产品,推广“鲁担惠农贷”等担保公司合作产品、“创业贴息贷”等贴息贷款产品、“退役军人贷”等促就业贷款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客户给予一定基础授信额度,实现“无感授信、有感反馈、便捷用信”。

截至目前,该行成功发放“鲁担惠农贷”贷款1541笔、3.71亿元,创业贴息贷款2023笔、2.81亿元,退役军人贷27笔、980万元。

践行普惠金融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郓城农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让普惠金融惠及千家万户。

该行支持乡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发放贷款625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在辖内设立“金融服务e站”14处,布设377台农金通,并配备智慧银行车巡回服务,实现了基本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业务不出镇。

同时,该行推广手机银行、智慧柜员机等电子服务渠道和“信e贷”等线上产品,加快推广“线上办贷”;上线“银农直联”系统,977个村级账户纳入管理,助力规范村级账务资金管理,留存资金4亿元。

此外,该行为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驻村客户经理,悬挂客户经理服务公示牌,为每名客户经理配备移动办贷设备,现场为客户办理存贷款业务,并广泛开展金融夜校、整村授信、志愿服务等活动。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开展金融夜校458期,辖内农户授信覆盖率达到60.1%。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