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浅析农信改制过程中如何确保定位不偏
日前,广西银保监局批复,同意筹建钟山农商银行、凤山农商银行和合山农商银行。
虽然批复要求6个月内完成筹建,但按照广西近2年筹建农商银行速度来看,上述三家银行将很快获批开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多地监管层明确了“农信社—农商银行—标杆银行—上市银行”的“四步走”战略。
改制不是终点,今后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才是社会各界对农商银行更高的期许。
改制后的农商银行作为县域地区重要法人银行机构,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
为此,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农商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农商银行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专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确保当年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用于本地。
农商银行坚持“支农支小”本质,既需要银行主动作为,也需要监管部门强化监管措施,还需要省级联社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
“支农支小” 初心不改
“改制后,我们将精准定位‘三农’和小微领域,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行客户经理制,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满足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合山市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何述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农信社改制后,资金获取渠道将有所增加,会促进更多长期、低成本资金转化成支农支小的资金。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商银行可以利用乡村振兴政策优势,以优惠利率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再贷款;通过增资扩股,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获得长期稳定且成本更低的资金;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长期存款产品,不断提高吸引长期存款能力。
位于华中地区的一家农商银行董事长曾表示,3年前完成改制后,该行开辟了更多低成本资金获取渠道,增加进一步让利“三农”的可能,发放更低利率涉农贷款。目前,该行依然保持改制前的贷款审批权限,对“三农”和小微客户的贷款额度每年都保持一定增量。
那位董事长还说,正是这些亲民措施让客户感觉他们的本质未变,虽然改了名字,客户们仍旧亲切地称呼其为“信用社”。
省级联社发挥指导协调作用
近年来,部分地方的农商银行出现过“垒大户”、偏离主业的现象,因此,仅靠农商银行主动支农支小是不够的,还需要省级联社发挥应有的作用。
省级联社是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省级金融机构,根据省级政府授权履行对辖内农信社、农商银行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
对于辖内农商银行偏离定位的,省级联社有权纠正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应实施问责。
在农信改制过程中,促进农信机构支农支小方面,省级联社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针对省级联社如何更好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刘磊认为,省级联社应加强对农商银行在“三农”和小微领域重点指标的审核和监督,将农商银行高管的薪酬与审核结果挂钩。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商银行创新“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增加对“三农”与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
增加授信额度仅停留在文件上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有具体措施。
据记者了解,上述华中地区某农商银行董事长所说的贷款审批权限指:10万元以下贷款由支行审批;10万元以上则由总行审批;对于超大额度贷款要将信贷、调查报告、申请材料等通过省级联社贷款审批平台进行审批。这种分层级审批做法比较普遍,就是为了让农商银行保持支农支小本质。
目前,该审批平台对于额度较大且偏离支农支小方向的贷款申请坚决退回,并录入考核系统,以此促使农商银行将信贷资金精准投向“三农”和小微领域。
刘磊认为,省级联社还应定期培训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帮助银行引入具有“三农”和小微领域工作经验的人才。同时,引导农商银行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内部管理,调整风险资产结构,使之与资本状况相适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罗军表示,广西农信系统将坚定“立足‘三农’、服务百姓”的初心,秉承“以农为本,以社为家”的挎包精神,开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道路,传承和弘扬传统企业文化,进一步凝聚发展力量。
精准监测支农支小指标
《意见》中强调,对于支农支小监测指标达标的农商银行,监管部门应在评级中给予适当加分;同时,要求监管部门优先支持定位清晰、管理良好、支农支小成效突出的农商银行参评标杆银行,鼓励其审慎合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二级资本债和可转债等业务创新。
刘磊表示,监管部门应制定农商银行支农支小领域贷款投放红线目标,确保农商银行坚守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市场定位。
此外,监管部门还应优化农商银行考核体系,将涉及支农支小贷款业务额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加强其“支农支小”的社会监督作用,定期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
刘磊认为,农商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当地经济特征和产业特点,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和经营重点,根据情况拓宽贷款抵押品,推出更多创新贷款品种,做深做优“三农”和小微服务;放宽国家认定的特色农业创设运营所需要的贷款额度,如小型农家乐、采摘园等项目。同时农商银行要不断提升对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提升服务水平。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运用政策、税收、政府补贴等综合工具引导农商银行将信贷资源投向支农支小领域,比如灵活调整涉农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减免税收、贷款贴息、配套财政资金等。同时,农商银行自身也要扎根农村基层,服务农业生产与涉农企业,开展业务和服务创新,争取监管部门与财税部门的支持。
广西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任庆华认为,转换机制是农信社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未来工作重点。广西银保监局将推动农信社在改制过程中做实公司治理制衡机制,实现改制既换汤又换药,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好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作用。
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广西辖内共有47家农商行、32家农信社、42家村镇银行、13家农村合作银行、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改制工作仍在推进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