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田
【农村金融时报】
孟会祥,别署竹堂,生于1965年,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著有“竹堂文丛”15种(海燕出版社):《笔法琐谈》《竹堂笔记》《书法直言》《襄城》《曾经》《读白蕉》《二王名帖札记》《〈书谱〉译注》《竹堂闲话》等。
行书赵长卿《清平乐》66cm×34cm 纸本 2020年
行书周邦彦词 46cm×60cm 纸本 2017年
行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词 34cm×136cm 纸本 2020年
会祥的“文名”大于“书名”,其实他是学术与创作并重的。2001年,他渐渐根据自己的性情,选择学帖,由白蕉、宋四家、孙过庭上溯“二王”,行草书笔法细腻,有书卷气。楷书学隋末唐初,兼学钟王小楷。他的文章诗词与书法相表里,彰显的是雅宜温醇的思致和俊逸倜傥的风神。
从会祥出版的书里也可以看出,他对帖学一脉从理论到技法,都有深入的学习和体会,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前人说过,“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是说二者兼擅是相当难得的。书法同道中,能做到文章好、字也好,见解和作品可以相互佐证者,确实也并不多见。
他的字能避开“展览体”的浮躁做作之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发体现其独特的魅力。
回想上世纪末,会祥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其诚朴、谦卑,同时又有些意气、有些心气的性情,给我留下了明显的印象。如今,会祥年已半百,也积攒了不少文名书名,然而性情仍一如当初,仍是勤苦的书生形象。
会祥自己取了个号,叫“竹堂”,松竹之属,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自信。他这种坚守和自信,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化”二字,发端在“文”,落实在“化”,会祥好读书而能践履,不为外界的浮躁所动,他的文章和书法,才写出了风采和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