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蔡勇 方莎莎
【农村金融时报】
农业银行咸宁分行通山支行以整村推进为目标,以“惠农e贷”为抓手,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构建县域版乡村振兴“惠农e贷”体系,为支行存贷规模发展注入新能量。
咸宁分行通山支行积极开展“信息建档”助农户便捷贷款。截至目前,行政村信息建档127个,农户信息建档2717户,预授信3.3亿元;累计签约农户671户、授信金额16034万元;全行“惠农e贷”签约客户604户、余额13572万元,比年初签约客户增加395户、贷款净增7026万元。
借用外力 深化政银纽带
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金融产品同质化及市场竞争饱和化,“惠农e贷”成为抢占农村市场、提高同业竞争力的有效“利器”。通山支行作为通山县“三资”平台的主办行,自2020年以来,通过抓实县、乡镇、村三级联系,深化政银纽带,推动“惠农e贷”业务发展。
通山支行向县、乡(镇)两级政府做专题汇报,研制个人贷款手册,在村委会、惠农点张挂统一的“惠农e贷”宣传牌,着重宣传“惠农e贷”3年循环的使用优势。
据介绍,通山支行近期在慈口乡开展“学党史、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行活动”;在大路、九宫两个乡镇组织的村干部会议上,利用PPT形式现场宣讲“惠农e贷”产品;在政府部门重点驻村-石门、大竹、程许等村举行“惠农e贷”现场营销促进会。一系列举措迅速让“惠农e贷”打响知名度,实现“惠农e贷”村村通。同时,重点营销省、市、县政府乡村振兴帮扶驻点村、旅游示范村、高速等撤迁村、乡(镇)所在地村、城郊村,并致力于打造“惠农e贷”专项示范村。
凝聚合力 优化营销模式
通山支行坚持金融创新,在营销模式上创新放贷方法,创新“村委成员+”和“班子成员+”营销模式,努力提升“惠农e贷”覆盖率。
通山支行制定“深耕十镇百村,助力乡村振兴”营销方案,将全县186个行政村中的150个村作为营销重点,根据地理和实际情况划分至各网点的责任区域。各网点紧盯责任区域,首先面向村委成员做工作,进而辐射至村里有实力的经济实体,以达到整村推进效果。
截至目前,在全县10个重点乡镇、150个重点行政村中,“惠农e贷”已覆盖投放105个行政村。其中,向村委成员发放“惠农e贷”46笔1282万元,借助“惠农e贷”,开立村集体经济账户的行政村达109个,占比达72.7%。
据悉,通山支行最初“惠农e贷”采取的是“网点调查+支行合议”的模式,支行合议会的召开频率直接影响了贷款的投放效率。因此,该行在保留原有合议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推出“班子成员+”营销模式,将支行班子成员分配至网点营销小组。达到“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客户经理”调查条件的客户,即可使用现场合议投票的模式。该模式大幅节省了等待合议会结论的时间,网点的放款速度快速提升,同时调查方式由双人实地调查变为多层多人调查,起到康洁办贷、防范道德风险、快速办贷的效果。目前,该行四个网点均创造了3天放款的速度,极大地提高了办贷效率。
齐心接力 提升业务效能
“业务要发展,管理要先行。”通山支行领导团队对此早已形成共识。针对基层网点普遍存在“不到季末不放款、不到季末不加班”的运动式工作节奏,影响全行贷款投放节奏的同时,也影响了客户的服务体验。对此,该行推行“123”工作法,即每个网点每周至少进村外拓1天,每月至少开展2天贷后管理,每月至少发放300万元个人贷款。督促基层员工改进工作作风,将工作目标分解至平时,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客户体验。
“登记‘1+N’台账的过程,也是客户经理开展贷后管理的过程,更是带来个贷客户交叉销售的机会。”通山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建立“1+N”管理台账,制定个贷“1+N”台账管理方案,要求个人贷款客户至少要拥有5项以上的农行产品。
鉴于“惠农e贷”“惠农通”和“三资”平台是农村市场的业务重点,三项业务的有机融合发展,既能充分挖掘业务的潜能,又能克服“三农”队伍人员不足的困难。
通山支行融合“惠农e贷+三资平台+惠农通”业务,通过借助“惠农e贷”业务,增强与村委会的沟通,推进“三资”平台的村集体账户开立;借助惠农通服务点,推广营销“惠农e贷”,帮助远程开展贷后检查。同时该行将惠农通业务下放至网点管理,尽量在“惠农e贷”客户中择优设置惠农通服务点;借助“三资”平台的集体账户,规划资金流在体系内闭环流动。通过“惠农e贷+三资平台+惠农通”三项业务的融合发展,实实在在提升了业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