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截至10月22日,我国已经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笔数1.5亿元,交易额近620亿元。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6月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 132 万个,累计交易7075万余笔、交易额约345亿元。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数字人民币相关数据实现了接近翻番式的大幅度增长。
使用场景加速扩容
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由于其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低成本等特性,可满足用户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别、多形态的差异化需求。
记者获悉,今年“双11”期间,数字人民币用户数量和交易量出现大幅增长势头。据京东科技数据显示,“双11”期间有超过10万人在京东APP上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近38万个数字人民币子钱包被推送到京东APP,累计订单数超过24万笔。自去年12月1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接入京东以来,已有近70万用户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累计成交超180万笔、金额近1.5亿元。
另外,在前不久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有60多家商户和100多台自助售卖机,均可接受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了数字人民币的方便快捷。
央行行长易纲此前在演讲中透露,人民银行从2014年起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在2016年搭建了中国第一代央行数字货币原型,同时提出M0定位、双层运营体系、可控匿名等基本特征。2017年起,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等合作,共同进行数字人民币研发。
自2019年底开始,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等地相继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以来,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加速扩容,用户数和使用量渐增,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
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有序扩大至“10+1”,即“10个城市+1个冬奥会场景”,部分城市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绿色出行、低碳红包等使用场景。
对于试点测试的情况,今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做了如是总结: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下,在一些地区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实现了不同场景的真实用户试点测试和分批次大规模集中测试,验证了数字人民币业务技术设计及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增进了社会公众对数字人民币设计理念的理解。
数字人民币优势明显
“数字人民币就是电子版的人民币,具有明显优势。”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正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做了详细阐述。
首先,数字人民币由于其法定货币属性,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任何收款人都不能拒绝接受;数字人民币具有非盈利性,央行不向发行层收取流通费用,商业银行也不向客户收取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和兑回的服务费,而微信、支付宝的提现是有免费额度的;数字人民币还可像纸钞一样实现“双离线支付”,只要手机安装了数字人民币钱包,不需要网络,也不需要信号,两个手机相互碰一碰就能实现转账或支付。
其次,数字人民币不依赖于银行账户,拥有可控匿名的功能,对于一些合理合法的小额支付行为,可以实现匿名状态支付,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微信和支付宝都是跟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绑定的,无法满足匿名需求。
另外,数字人民币属于绿色经济的一种,推广使用数字人民币可大幅降低因货币印刷、存储、运输等原因产生的成本,助推社会绿色环保发展,减少纸币携带病菌的概率,助于百姓健康。
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差异大,这些因素以及居民的支付习惯决定了在可预见的将来,现金仍将长期存在。”易纲明确表示,只要存在对现金的需求,人民银行就不会停止现金供应或以行政命令对其进行替换。
因此,实物人民币因其具有其他支付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性,将与数字人民币长期并存。
在使用数字人民币时,其安全性和隐私问题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此前公开表示,央行高度重视数字人民币体系的安全及隐私问题,把依法合规和安全便捷作为最重要的两个设计原则,贯穿数字人民币设计框架的各个层面。
“在使用数字人民币过程中,要了解数字人民币的特点,例如,数字人民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网络支付的差别、数字人民币将长期与纸币共存等特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慌。”张正平介绍,目前数字人民币仍处在局部地区、场景试点研发状态,因此,如果要尝试使用数字人民只能在部分测试地区进行,这里要谨防不法分子打着测试名义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