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最近,市场期待已久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亮相,备受社会关注。
11月8日,央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这是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后,又一项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不仅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进一步扩容,也是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具体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位精准,是央行根据商业银行投向绿色环保领域中的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三个重点版块进行再贷款利率的倾斜,因此,不会引发贷款利率普遍降低,从而加剧全社会信贷需求的非理性扩张以及商业银行贷款的盲目投放。
同时,通过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将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双碳”产业经济领域,显现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即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尚不在此列。
不难理解,全国性金融机构规模较大、业务基础较牢、风险管理能力较强,在支持绿色发展中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这类贷款大部分是由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发放的,所以发放对象暂做如此设置也在情理之中。
但应该看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是碳减排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应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加快了发展步伐。不少地区的省联社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出相关指导性文件。例如江西省联社推出《关于支持绿色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东省联社推出《关于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
同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省联社引导下,不断加大绿色信贷培训力度,理清绿色信贷投放行业领域,并依据地方特色创新贷款产品。随着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市,不少农商银行还推出“海洋碳汇贷”“碳排放权质押贷”,打通了地方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各个环节和流程。
目前来看,绿色项目往往具有融资周期长、收益低、投资大等特点,尽管农村中小银行在资金实力以及应对绿色金融风险能力方面还有不足,但实现“双碳”目标是跑“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相对来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更能深耕县域,挖掘出符合绿色标准的当地特色产业,从而精准、快速发放贷款。也只有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各类金融主体参与其中的绿色金融体系,才能实现绿色金融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呼吁,碳减排支持工具有必要考虑覆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使其获得支持碳减排的低成本资金,提高他们发展绿色金融的意愿和能力,为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