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国庆长假过后,国内多地猪肉价格一改数月来连续下跌趋势,出现一定幅度持续上涨,累计反弹幅度较大。据商务部监测数据,10月18日至24日,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19.47元,比前一周上涨9.7%。
此前,从今年1月下旬开始,猪肉价格已连续8个月回落,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价格反弹。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初,全国生猪均价最低跌至11元/公斤以下,这也是自2018年6月以来生猪价格首次低于11元/公斤,距年初价格下跌70%。生猪价格的快速下跌,不断有养猪场户亏损甚至严重亏损的消息传出。
为何波动剧烈
猪价为何在短期内如此波动剧烈?“总体来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生猪生产在二季度已完全恢复,当前的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主要是因为生产仍在惯性增长。”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在10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至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459万头、生猪存栏4.38亿头,均已恢复至相当于2017年年末水平。
“作为大宗农产品,生猪价格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波动幅度呈现加大趋势。”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秦军分析认为,猪价之所以出现暴涨暴跌,从产业结构来看,行业集中度低,顺周期决策模式导致;从消费模式来看,鲜肉消费占主导(75%),猪肉从生产到消费链条短且无缓冲(冻肉库存),只能以价格剧烈波动的形式实现市场出清。
在生猪期货的表现方面,从大连生猪主力2201合约期价走势来看,自9月24日的最低点13365元/吨至10月25日的最高价17470元/吨,17个交易日内的累计上涨超过4000元/吨。
中原期货研究所分析师陈昱允认为,生猪现货的强劲走势加速了前期出栏节奏,进入四季度消费有好转预期,导致市场情绪高涨。但市场对宏观消费动力的持续性不太坚定,导致行情有阶段性高位回调的可能,目前这一轮基层猪价已经出现回调下跌,养殖户心态有所调整,部分压栏惜售的养猪户从观望转为出栏。短期看,养殖端的出栏意愿会加大,预计生猪在供给侧方面的出栏规模后续还会有提高。
猪价走势如何
生猪价格主要受市场供需的影响,从供给端来看,目前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仍持续位于高位,短期内仔猪供给充裕。
记者获悉,7月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结束增长势头,环比连续3个月减少。当前一些养殖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采取“十头母猪淘汰一头低产母猪,一窝仔猪多淘汰一头弱仔,育肥猪提前十天出栏”等措施,对于企业减少亏损和行业去产能具有积极作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下阶段,随着一些地区肉类腌制的需求持续增加,加上元旦、春节消费的提振作用,猪肉消费需求会有所增加。同时,年内中央第二轮的冻猪肉收储即将启动,这有利于猪肉价格稳定。另外,国家调控的机制在不断完善,这些都有利于生猪生产的稳定。
“根据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预警信息,预计猪价低迷要维持到明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国际畜产品生产和贸易监测预警首席专家朱增勇认为,近期猪价反弹是阶段性的,未来冻猪的投放,可能会透支反弹。当前养殖主体需注意调整对存栏的控制,对四季度行情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针对生猪期现货行情的剧烈波动,有期货从业人士建议,需要广大农牧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生猪现货和生猪期货的交易中,养殖企业需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风险偏好,做好经营风险管理。既让生产者有积极性,又让消费者能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当前生猪产能调减还将持续,调减幅度或将加大,预计年底前市场价格会趋稳。四季度猪价或将低位震荡,养殖主体需保持理性,积极调整存栏结构,降低成本,加强疫病防控。建议养殖户和相关企业在面临市场波动的时候,稳住心态,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