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9月13日 > 总第505期 > A3 > 新闻内容
人民银行《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
“一老一少”仍是金融教育重点对象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见习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人民银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结果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与2019年相比,提高2.04。

报告从消费者的金融知识、行为、态度、技能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情况。

总体上,我国居民在金融态度上的表现较好,在金融行为和技能的不同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知识水平,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仍将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

弥补金融知识短板

提升公众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

报告显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在金融知识方面,我国消费者在利率计算方面优势明显,在投资分散化原理及风险收益关系的理解上存在不足;在金融行为方面,我国消费者在日常收支管理和按时还款方面表现突出,但在购买保险产品方面较为薄弱;在金融态度方面,我国消费者具有明显优势。

从金融知识看,消费者对分散化投资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仅有48.37%的受访者能够正确认识到投资单一股票的风险要比股票型基金大,与2019年相比,这一准确率下降了9.71个百分点。

调查还发现,消费者对金融投资的收益预期呈现非理性特征,在有金融投资行为的群体中,仅有28.23%的受访者的收益预期在5%以内,且中青年群体的非理性程度更大。

从数字金融使用看,金融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首选手机支付,但现金仍然是大部分受访者不可缺少的支付方式,且消费者很难接受拒收现金现象的发生。

最近两年,77.02%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手机进行付款,71.32%使用过现金进行支付。现金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场景,83.4%的受访者表示最经常支付的金额在500元以下。

基于此,报告指出,为保持我国金融态度方面的优势,弥补金融知识短板,提升公众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要重视对青少年的金融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态度和意识。

倒“U”型分布

“一老一少”金融素养相对较低

报告指出,从重点群体看,老年人对金融数字化的适应能力存在不足。

2019年版的《消费者金融素养分析报告》提出,数字化对金融素养的影响整体是正向的,可以概括为促进和滞后两种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在年轻人身上主要是促进效应发挥作用,而滞后效应会阻碍老年人金融素养的提升。

本次报告从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和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金融信息两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通过手机进行支付是一项较为基础的金融技能,调查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存在数字鸿沟,过去两年18-30岁群体中有85.77%使用过手机支付,而在60岁以上的年龄段中,这一比例为42.59%。

在我国,使用手机支付可以看成是较为简单的数字金融能力,而能够主动通过互联网渠道(包括电脑和智能手机)获取金融信息,则是一项较为关键的技能,能够集中体现受访者的金融消费方式,也是其能够适应金融数字化趋势的体现。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互联网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不是老年人擅长的方式,60岁以上的群体中仅有25.09%会将互联网作为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的渠道,而在18-30岁的年轻群体中有64.27%会将互联网作为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渠道。

此外,老年群体对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和现金使用有更强的偏好。63%的18-30岁年龄段受访者通过金融机构网点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高达80.94%的受访者偏好金融机构网点。现金使用方面,年龄越大的群体,使用现金支付的比例越高,60岁以上的群体中86.2%在过去两年使用过现金支付。

报告表示,整体来看,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年龄上的分布呈现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其中,老年人在适应金融数字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依赖传统渠道和方式满足自身的金融需求,要关注老年人的数字金融转型风险,保持足够耐心,避免老年人在转向数字渠道时遭到非法金融活动的侵害,加大对老年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