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8月16日 > 总第501期 > A2 > 新闻内容
激活“碳市场”的金融功能应成为金融业的重要课题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经过近十年区域试点工作的积累,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于7月顺利启动,迄今运行平稳。受益于此,近日,各金融机构跟进研发的碳排放配额抵质押信贷产品在河北、浙江、山东等地陆续落地。

碳市场作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为碳排放权作为有价经济资源在金融市场流通创造了必要条件,为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打通了新的赛道。

尤其是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搭建成功后,金融力量可以更顺畅地参与其中,帮助碳排放权衍生的投资价值和流动性金融价值进一步变现。在创新模式驱动下,重点碳排放企业将更加重视“碳资产”,重视碳约束背景下的经济发展质量,主动探寻减少碳排放的途径,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碳市场本身具有突出的金融属性。与普通大众商品市场相比,碳市场除了要履行好“碳资产”交易的基本功能,更负担着对碳排放权的价格发现、期限转换、风险跨周期管理以及投资跨周期研讨等金融属性的责任。

因此,金融市场与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是题中之义,金融机构在碳市场中大有可为。

比如,金融机构可以参与碳市场中碳指标的交易,提供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增加碳市场的流动性;利用自身的资金资源,通过股权投资、兼并或收购等方式,推动碳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设立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等。

然而,当前我国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刚刚建成,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解决。比如,需要进一步激活碳市场的金融属性。

根据当前的运行机制,全国碳市场仍是一个以行业为主、以碳排放额度为标的现货交易市场,参与主体是控排企业,金融机构不能直接入场参与交易。金融机构必须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借助相关金融产品,将金融市场与碳市场间接联通。这样一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预期引导、风险管理等金融功能将大打折扣。

因此,行业需要进一步打通碳市场的壁垒,寻找适当的模式,让银行、基金、经纪交易商等各类金融机构更直接地参与碳市场交易,激活碳市场的金融功能。

另外,国内碳市场交易以现货交易为主,金融化程度不高。此前部分试点的区域碳市场推出过包含碳衍生品的碳金融产品,但交易规模很小。近日陆续落地的碳排放配额相关信贷产品刚刚试行,有待市场验证。

下一步,金融机构应研发更丰富的碳衍生金融产品,丰富碳市场的交易品种。比如,推出配额质押、碳基金、碳信托、碳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构建多层次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首先从发电行业开始运行,但是据相关部门预测,“十四五”期间,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届时八大行业的重点控排企业可达8000至1万家。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属性,适配的金融产品必然不同。因此,金融机构需要提前研判,根据企业个性化的转型方案,提供从碳资产形成、持有,到碳资产交易、投资,直至注销的一站式碳金融创新服务。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碳市场、碳金融的监管与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金融监管理念对碳市场进行管理,将碳交易纳入金融市场体系和风控框架。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