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长灵
【农村金融时报】
以“大师”称号等荣誉作信用,为工艺小微企业主量身定“贷”;打造“非遗港湾”,邀请市民参与“非遗”体验;开展高校学子暑期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从提供专业的定制服务到为“诗和远方”进行跨界支持,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金融服务融合共赢的合作模式,为“非遗”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新金融助力。
金融活水“解渴”手艺人
“没想到荣誉也能变成信用。”从事建盏烧制、研究20余年的谢松青,凭借“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等荣誉,获得了建设银行“闽匠贷”的融资支持。
这款名为“闽匠贷”的普惠融资产品,是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为解决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经营主体面临的“轻资产、市场估值难”等融资痛点,以荣获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评定的各类大师称号等荣誉作为增信,创新推出的信用贷款产品。
受益于这一普惠产品模式,武夷岩茶传承制作高级工艺师柴俊,在建设银行申请到41万元“闽茶贷”,让他有充足的资金扩大自家茶厂规模,进一步带领合作社的茶农创业致富。
在福建全省,建设银行不仅有“闽匠贷”“闽茶贷”等量身定“贷”的产品精准支持传统工艺发展,还有“个人快贷”“小微快贷”等以“互联网+大数据+产业链”模式打造的线上融资产品,借助数字普惠产品破解“守艺人”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建设银行福建分行已累计为105家工艺类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超1.2亿元。
智慧金融加码“全福游”
得益于福建省第一个落地实施的全域智慧文旅项目——“畅游平潭”小程序的上线,来到平潭的游客通过一部手机便可体验定制旅游、一键订房、智能语音解说等全流程智慧服务。
这背后离不开“建设银行蓝”的技术助攻。据悉,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为“畅游平潭”提供“惠市宝”智慧商户结算平台,助力文旅消费智能化。
闽山闽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八闽“全福游”品牌提供了充足的生态资源。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依托金融科技优势,打出一套智慧金融助力智慧文旅的组合拳。
建设银行通过移动支付、现金管理等网络金融服务,助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智慧旅游;借助线上线下智能结算服务平台,为三明泰宁寨下大峡谷、明清园等景区搭建智能票务系统;建设银行“悦享生活”服务平台为湄洲妈祖祖庙开通扫码捐款、微信公众号捐款等便民服务;“无感支付”助力晋江机场、五店市商圈“无感停车”,提速商贸文化交流。
跨界服务助力“非遗美”
7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软木画非遗项目体验拉开了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2021年高校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的序幕。
围绕“遇‘建’世遗美,乡村振兴行”主题,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将组织高校学子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调研、对话非遗传承人、开展“我的家乡”专题宣传、举办乡村金融惠乡亲等活动,引导学子带着新视角、新金融走进农村、农民,以金融服务点燃乡村振兴文化火种。这是该分行跨界服务助力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
此外,为配合近日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该分行还推出了“对话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等惠民直播活动;在建设银行福州城南支行打造“非遗港湾”,吸引大众了解八闽文化、参与“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