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松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河南银保监局济源监管组(以下简称济源银保监组)引领济源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推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行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实,有效实现了辖内银行保险业的安全、稳健运行和地方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让金融服务回归本源,广引金融“活水”灌溉实体经济,打造济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截至6月末,济源市银行机构贷款余额434.61亿元,较年初增长17.04%;存款余额630.55亿元,增长9.59%;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0.95亿元,赔付支出2.53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4亿元,同比增长16.51%;人身险保费收入8.41亿元,增长31.41%。
构筑“三道防线”
确保金融市场稳定
年初以来,济源监管组主动扛起属地监管责任,统筹市场实际和监管要求,积极构建机构、协会和监管部门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纠纷第一时间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保持基层市场稳定。
夯实机构主体责任,牢牢守住纠纷处置第一道防线。济源银保监组健全机工作制,加大教育、约谈和通报力度,压实机构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和强化风险防范的理念,明确工作责任和标准,狠抓落实,强化纠纷处理的时效性、精准性和专业性。
发挥协会牵头作用,构建多元化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济源银保监组与市政法委探索建立诉源治理机制,完善发挥保险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等机制作用,与法院、人行等部门配合在银行业借鉴推行。4月下旬,济源市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成立。至6月底,该中心共受理化解消费纠纷67起,涉及金额1916.82万元,守住了纠纷处置的第二道防线。
筑牢监管责任防线,进一步强化纠纷问题源头治理。监管组把矛盾化解作为重要职责,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纠纷案件的牵头研判、分办督办和直接调处,切实筑牢济源银行保险业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三道防线。
强化监管引领
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济源银保监组紧紧围绕监管工作部署和地方发展大局,在监管组和相关部门综合统筹的政策支持、激励、督导下,银行保险金融机构持续发力,企业金融服务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全面强化资金保障,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济源银保监组加强金融政策宣传,积极推进金融领域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强化督导检查,坚决落实“六稳”“六保”,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万人助万企”活动,加大信贷资金支持,拓宽保险保障范围,确保金融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济源银保监组引导银行机构坚守服务地方的市场定位,持续提升济源银行业存贷比。截至6月末,济源市银行业存贷比68.93%,比年初提高4.39%,新增存贷比达到114.71%,远超以往水平。
济源银保监组工作人员到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公司调研
全面推进纾困解难,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济源银保监组严格落实“两增两控”考核目标,高质量完成信贷计划。截至6月末,济源农商银行、齐鲁村镇银行两家法人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分别为4600户、2200户,余额分别为23.86亿元、6.67亿元;济源农商银行新增0.73亿元,信贷计划完成率57.94%,齐鲁村镇银行新增1.32亿元,信贷计划完成率83.54%。
济源银保监还深化政银企税合作,配合相关部门,协同推进“银税互动”等银企对接活动,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截至6月末,济源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09亿元,较年初增长19.06亿元,增速20.49%。
此外,济源银保监还督促银行机构创新开发小微金融服务产品,降低融资门槛,提升信用贷款占比。济源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亿元,帮助7362人实现创业就业。
引导改革转型
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济源银保监组全面引导改革转型,不断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各机构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效,在追求质量和效益上见成效;坚守银行机构市场定位;开展专项整治和治理评估,优化法人银行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推动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目前,济源农商银行已成功发放5户6笔570万元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贷款;持续推进车险综合改革政策落地,不断优化发展模式,引导保险机构改善业务模式和结构,提升保障型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等险种。
“济源银保监管组将继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坚守定位,回归本源,提高管理水平,优化业务结构,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济源银保监组主任梁中范表示,将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守职责定位,强化引领推动,做好各项监管工作,大力推进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助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