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衍水 通讯员 陈康斌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福建霞浦联社聚焦“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坚守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持续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让更多的行业、客群和重点群体、薄弱领域能够获得普惠金融服务。
开展党建共建
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我家种了14亩茶,最近很久没下雨了,信用社这笔‘备用金’就像一场‘及时雨’,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霞浦县崇儒乡茶农雷大哥对上门办贷的霞浦联社工作人员说道。
一手提着贷款材料、一手拿着移动平板和开卡机上门办贷的场景,是霞浦联社“金蜜蜂”普惠金融服务队的一个缩影。
去年,霞浦联社打造了“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金蜜蜂”普惠金融服务队。他们穿梭于千家万户,服务“三农”,做好乡村金融服务。
自“金蜜蜂”普惠金融服务队创建以来,霞浦联社以“党建+金融助理”为桥梁纽带,积极发挥“党建+”优势,与当地党政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共建活动,促进了联社基层社支部与当地党组织、党政部门双向融合,进一步推进了乡镇诚信体系建设。
截至目前,霞浦联社共开展了60多个行政村的整村授信,累计完成农户精准建档5.78万户,共评定5个信用乡镇,128个信用村,1.69万户信用户。“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实现了金融活水“滴灌”,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提升了乡镇诚信水平,推动了金融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地。截至6月末,普惠金融服务队伍足迹遍布当地60个行政村(社区),累计发放1.9万余份金融知识宣传材料。
量身打造金融产品
满足各类主体资金需求
“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今年我们养殖黄鱼的饵料钱有着落,多亏了信用社的渔排托管贷。”溪南镇长腰村的黄鱼养殖户谢志金说道。
谢志金是溪南镇长腰村村民,从事渔业养殖已有20余年,现有渔排350口,各类鱼苗达1700万尾,总投资额近500万元。受疫情影响,黄瓜鱼外销市场低迷,养殖投入逐日加大,压力倍增。
霞浦联社金融助理及时联系到养殖户谢志金,将渔排托管贷推荐给谢志金。该客户以渔排作为受托代管资产,在原有30万元贷款的基础上,又申请了20万贷款,及时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也争取到鱼市议价的空间。截至6月末,霞浦联社已累计发放“渔排托管贷”106户,金额2182万元。
为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有效激活农村生产要素,霞浦联社出台了“渔排托管贷”产品。该产品主要是以授托代管的方式进行。渔排是海上养殖设施,属于非标资产。借款人申请以渔排作为授托代管资产的融资授信业务,当地信用社和村经济合作社共同评估确认,实现了从“确权”到“确值”的转变,切实解决了海洋养殖户担保难、融资贵的问题。
“今年海参个头翻倍挺多的,如果能够将海参都加工成拉缸盐以半成品销售,就可以多赚一点。但这样一变,资金又不够了,很是矛盾。”霞浦县沙江镇海参养殖户何先生说道。
在了解到何先生的难题后,霞浦联社金融助理主动上门向何先生推荐了“海参宝”仓单质押贷款。通过将海参质押在冷库,何先生贷到了420万元,及时解决了他的流动资金问题。
近几年,霞浦县“中国南方刺参之乡”的口号已经响彻全国。但长期以来,霞浦海参养殖户因缺少资金,销售环节受到收购商压价,导致海参价格不稳定,产业发展遇到瓶颈。
为推动海参养殖业的发展,霞浦联社针对海参养殖客户,量体裁衣,大力推广“海参宝”业务产品,有效解决了养殖户资金短缺问题。
近年来,霞浦联社深耕海洋养殖、加工产业,紧扣市场需求,通过创新推出“海参宝”仓单质押信贷产品,在服务县域海洋经济金融产品创新上始终走在同业前列。
截至6月末,霞浦联社已累计发放海参仓单质押贷款898笔,金额达9.36亿元,较好地解决了海参养殖户在销售环节资金周转困难问题,为县域海洋经济产业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