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陈晓玮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以来,山东青州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金融+文旅”深度融合和全域旅游建设,打造“农文旅”一体化产业链条,深挖乡村旅游业的地方特色,多角度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蓝图。
产业兴旺 助推村富民美
北崔崖村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腹地,群山连绵,山清水秀,为全省仅有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村,虽风景独特,但在过去,这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群众发展致富。在青州农商银行的支持下,该村村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的道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青州农商银行坚持产业为先,根据北崔崖村独特的地理环境,找准特色资源,支持该村逐步建成乡村旅游基地。
青州农商银行通过向该村捐赠1万棵优质黄桃树苗,助力北崔崖村建成百亩黄桃种植基地,打造集乡村旅游、黄桃采摘、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和生态多功能现代化乡村旅游示范村。
示范村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增加了经济效益,还为拓宽当地就业渠道注入了源头活水,更多村民实现了就近务工,为解决空心村问题找到了有力抓手,助推了农民增收、集体壮大、村庄发展。
一村一品 打造旅游示范村镇
“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是当地一句俗语。胡林古地处青州西南山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益都县委曾在此处办公,目前仍保留有不少极具鲁中南建筑特色的全石质老屋。
去年9月,青州农商银行为胡林谷风景区发放500万元门票质押权贷款,助力胡林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红色革命文化,胡林古正把农村变为景区、农民变为导游、民房变成民宿,产品变成礼品,打造集红色教育、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村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经过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该行支持建立文化旅游项目库项目31处,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促进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
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位”的理念,该行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旅游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多村,多村带一片的发展格局。
该行还充分利用政府平台,与北崔崖村、九龙峪旅游有限公司等多个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进一步深挖当地旅游资源,助力特色文旅产业发展,推动文旅、民宿、农家乐项目落地落实。
按照网格化、清单式、责任制的对接要求,该行对全辖旅游企业和村庄划分“责任区”,深耕“责任田”,全面推广“无感授信”,扎实做好文旅产业金融服务工作。
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投放定向支持文旅产业绿色信贷资金约10亿元,支持建成北崔崖村、侯王村、胡林谷等乡村旅游专业村18个。
驻点服务 金融活水入乡村
在庙子镇西张村,一辆青州农商银行的流动服务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该行主动上门,为农户提供“存取贷”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村民们正有序排队,不一会儿,已有9名村民办理完业务。
“农商银行服务好,办理业务不用跑。”刚刚办理完业务的张大爷高兴地说,“以前去银行办业务,离得最近的银行也得走四五十分钟。现在可好了,银行车开到村里来,在家门口就能把事情办了,省时又省事,真算是服务到家了。”
今年以来,该行以流动银行服务车为载体,打造离老百姓最亲最近的银行。
该行还推行驻点服务,成立灵活机动的“1+2+3”智慧服务队,即成立1支“个人金融工作室”服务队伍;打造“移动智慧厅堂服务队+农金员”的2者协同机制;构建“流动服务车+移动终端+移动外拓营销服务队”3项科技支撑,不断丰富服务功能,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触角,打通乡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偏远山区的农户及时享受到了“一次不用跑”的便捷服务。
通过流动服务车“上山下乡”,青州农商银行进一步畅通资金、服务下乡通道,让金融“活水”如涓涓细流,注入乡村沃土,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