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采访途中,汽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水间,窗外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仿佛穿行画中,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党的政策如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在一代代人艰苦卓绝、不胜不休的努力下,革命老区焕发出盎然生机。
这里曾经是红军长征的主要途经地,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记忆。一座座红色丰碑在历史映衬下庄严肃穆,似以无声的语言记述和讴歌着那段峥嵘岁月。
听着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仿佛被带回那段岁月,无数仁人志士置生死于度外,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今天的和平和安宁;历史记载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为他们书写了永不褪色的壮丽诗篇。
这里丰厚的红色遗址、红色基因、红色气质,无不彰显着曾经的历史底蕴,成为这片热土永不褪色的记忆,也让“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厚植于大巴山深处,勇敢、朴实、勤劳、感恩的四川人民把红军精神世代传承。
采访期间,当地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四川古蔺县太平镇,有一位名叫胡敬华的老人,他是红军后代,父亲1925年在江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便随部队长征,在红军四渡赤水时因负重伤留在此地,伤情好后他就留在了当地,继续发挥着一个红军战士的模范带头先锋作用。1948年在他去世前,曾嘱咐时年7岁的儿子胡敬华,一定要替他看看新中国的新面貌,还要替他守护好这片红色热土。
流淌着红色血液的胡敬华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己任。自15岁起,胡敬华就在赤水河上做拉船的纤夫,专门负责喊号子。“四渡赤水出奇兵,赤水河是光荣的河,赤水河是革命的河,赤水河是胜利的河”是他最爱唱的号子,父辈的故事是他给客人们讲的最多的故事。
退休后的胡敬华为了让红军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学习和感知长征精神,做起了传承长征精神的义务志愿者工作,免费为各地前往古蔺县太平镇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参观学习的团队讲解长征故事,坚持传承着红军的精神,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长征精神传承下去,也因此他获得“泸州市最美志愿者”和“古蔺县道德模范”称号。
胡敬华是这么说的:“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在这儿出生,在这儿长大,以后还会在这儿死去。我不能让红色革命精神从我这儿消失,我必须将它传承下去。”
“四渡赤水出奇兵,赤水河是光荣的河”这位讲故事的工作人员情不自禁哼唱起来。
在建党百年之际,记者能有幸踏上这片红色热土,追寻英雄先烈的身影,倍感荣幸,这是一次思想净化和心灵洗礼的历程。“我不能让红军精神从我这儿消失,我必须将它传承下去。”这句话久久在耳边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