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6月21日 > 总第493期 > B2 > 新闻内容
忻城联社 金融活水润泽“三农”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韦秋莹 通讯员 谢双喜 莫江富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广西忻城联社围绕县域“三农”特色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开展金融服务,满足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质量和效益。截至5月末,该联社涉农贷款余额27.13亿元。

普惠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日前,在广西来宾县红渡镇西江村东岸屯农户家里,忻城联社金融专员边查看石大哥家的蚕宝宝生长情况,边询问其是否还需要资金支持扩大规模。

据石大哥介绍,年初得到农信社发放的5万元小额贷款,今年购买蚕苗的资金已经足够。

“感谢你们的支持,这批蚕苗再过3天就能吐丝结茧,今年预计能有3万元的纯收入。”石大哥说道。

记者了解到,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资金、人才、资源和农信社基层组织优势,推动金融供给与农业农村需求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忻城联社早在去年7月就实施了“万名农信先锋进万村”的活动。

该联社通过创新“党旗引领+金融先锋”模式,由辖内各农信社党委组织选派优秀干部员工到全县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兼任金融专员,建立“党员服务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加强金融服务和参与村务治理,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培育乡风文明、金融服务与各级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振兴。

同时,该联社开展“整村授信”及农户“白名单”录入工作,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农户信息大数据平台,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今年2月,该联社将农户“白名单”录入工作由线下转换至线上,所有金融服务都能在线上完成,提高了服务效率,构建起一张遍布县域的乡村金融服务网,助力实现“富裕农民,普惠农村”的美好愿景。

“通过金融专员在每个屯建立与跟村民们良好的沟通机制,推进‘整村授信’发展信用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中来,慢慢改变农户们不愿贷、不敢贷的现象,实现金融支农惠农,助力‘三农’经济发展。”忻城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潘小军说。

截至5月末,该联社共采集白名单943户,用信50户,用信率5.42%,用信余额189.4万元。

精准“滴灌”特色产业发展

为及时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难等问题,忻城联社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围绕忻城县“30万头牛”“30万头猪”“30万头羊”“30万尾鱼”以及“三江口丝绸产业园”等五个重点农业项目,对接产业经营主体,满足产业上下游客户融资需求。

同时,该联社继续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力度,不断探索货物质押和采矿权质押贷款的可行性,支持该县丝绸、糖业和石材行业的发展。

“投产6年来,农信社从原先的质押蚕茧贷款到今年的‘桂惠贷’,不遗余力地站在企业的角度为我们解决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成本。”广西忻城县玉蚕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人蓝华庭说。

据介绍,玉蚕丝绸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在建厂之初就得到农信社600万元的贷款支持。近年来,农信社帮助企业做强做大。截至5月末,该公司在农信社的贷款额度有1000多万元。

目前,玉蚕丝绸公司年收购鲜蚕茧2400吨,年产白厂丝250-300吨,年产值约1亿元,带动了全县许多农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全县桑园种植面积达25.86万亩。

此外,忻城联社还围绕桑蚕产业链发展做文章,牵头组织办理的联合贷款“三江口丝绸产业园”项目贷款总投放达1.3亿元,助力打造全国单体最大的茧丝绸产业园区。

据悉,园区建成投产后,年耗茧可达10万吨,年产生丝1.5万吨、真丝绸1.5亿米、真丝绸制成品7500万件套,预计实现年总产值100亿元以上,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超1.5万个。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