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6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三级预警,提示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猪肉是我国居民餐桌上的主要民生食品,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稳定生猪产能尤为要紧,须臾不可大意。
近几个月以来,由于季节性需求偏弱、生猪集中出栏、进口冻肉增加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下降,猪肉价格也随之走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仅5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3.8%。
猪肉价格下降在为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却让不少生猪养殖户陷入进退两难的焦虑中。
自去年初以来,受国家政策利好驱动和经济效益刺激影响,养殖场户补栏生猪的积极性高涨,带动仔猪价格大幅上涨,众多养殖户都赚得“盘满钵满”。
如今,由于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大幅上涨,加之防疫、新建猪舍投资等刚性成本增加,直接导致生猪养殖成本上升,猪肉价格却在下跌,养殖户或将进入“亏损周期”。
另外,由于猪肉生产储存和加工销售环节多、链条长,在遭遇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及其他市场风险时,猪肉价格很容易大起大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猪肉稳产保供调控难度加大。
为应对近期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就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充分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为关键抓手的重要作用,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
理论上讲,这既能保障居民消费需要,又可避免生猪产能的过度扩张或淘汰,有助于实现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
对于这种储备调节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交给时间去考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和猪肉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波动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但从眼下来看,落实包括猪肉在内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却是一场不可回避的硬仗。如何让老百姓有肉吃、吃得起的同时,又能让养殖场户愿意养、有钱赚,还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确保供需平衡,实现多方共赢,是摆在生猪产业和相关部门面前的课题。 我们认为,在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坚持以市场自主调节为主,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符合现代化生产的生猪供给体系,以及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统筹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调控合力,避免生猪产能过度集中或淘汰,导致价格短期大幅上涨或下降。
如此,方可在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的同时,又能让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防止猪肉价格大起大落、力保民生,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