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6月14日 > 总第492期 > A3 > 新闻内容
央行: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健全可持续资本补充渠道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见习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地方法人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具有靠近地方企业、社区,熟悉本地经济社会等先天优势,在服务“三农”、基层、中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央行在《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的专栏文章中指出,近几年,地方法人银行总体保持健康发展良好势头,整体质量、管理能力和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逐渐成长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截至去年末,我国地方法人银行有4000余家。

日前,央行对其中402家地方法人银行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末,样本银行总资产增速为10.2%,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总资产增速分别为10.2%、10.2%、10.4%和12.7%,同比分别提高1.9个、6.6个、4.6个和0.8个百分点,农商行和农信社总资产增速提高较快。

存款、负债方面,去年末,样本银行总负债增速为10.4%,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1.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占总负债比重为73.8%,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的各项存款占比分别为72.5%、77.9%、86.2%和90.3%,城商行的负债来源在地方法人银行中相对多元化。

资本充足率方面,去年末,样本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3%,近三年基本稳定在13%以上。

整体而言,地方法人银行信贷增速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存款保持较快增长,结构性存款占比回落,大额存单增速放缓,同业负债占比下降;资本充足率总体保持稳定,流动性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不良贷款率总体可控。

但专栏文章也指出,近年来,地方法人银行的线下优势受到削弱,线上业务拓展较慢,客户存在流失压力,市场经营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市场竞争减缓盈利增速,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影响。

一方面,由于地方法人银行对传统贷款业务依赖性强,而定价能力不足,与大中型银行竞争处于弱势,面临留客难、获客难,净息差收窄、资产利润率下降的压力。

去年,样本银行净息差2.1%,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净息差收窄削弱了盈利能力,去年,样本银行资产利润率为0.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金融数字化进程加快,银行业展业模式、服务内容、经营管理面临重构,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数字化转型困难,服务水平落后于市场需求,自身发展面临瓶颈。

其次是资本补充能力不足,制约信贷投放能力。

去年末,样本银行资本净额增速为5.48%,同比下降6.25个百分点。地方法人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导致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不足,仅靠利润留存难以满足资本补充需要。

同时,由于资产规模、主体信用评级等因素制约,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狭窄,制约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风险处置手段单一,也是地方法人银行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存在股权关系不透明不规范,股东行为不合规不审慎,董事会履职有效性不足,高管层职责定位存在偏差,监事会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较为单一,司法渠道周期长,清收效率不高。

此外,有些地方法人银行经营偏离主责主业,业务结构错配。

部分法人银行机构利用同业、理财、表外业务过度扩张资产负债表,异地化经营做大规模。部分银行信贷投放主要满足地方政府平台融资需求,对小微、民营企业在客户培育、产品研发、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的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偏离定位。

因此,专栏文章强调,应加强对地方法人银行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数据真实性等的监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科技建设,提升监管效率和覆盖面。同时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回归当地、回归本源,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可持续的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加快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化解,加强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促进地方法人银行稳健规范经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