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5月31日 > 总第490期 > B8 > 新闻内容
臆说系列之一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戴武

【农村金融时报】

戴武,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草书王安石《梅花》 139cm×69cm 纸本 2020年

印宗秦汉的思想对于篆刻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在篆刻家艺术创作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篆刻家们的个人风格也多是从秦汉印式中衍生。篆刻临摹是一个艺术再现“印章原型”的过程。学习者的审美目光、解读侧重、技法表现的差异,会导致很不一样的最终结果。从创作的立场,对其性质、意义及方法来讲,几乎每个篆刻家都是从临摹起步,然后,走进创造的自由世界。

临摹作为进入创作阶段的一个不可跳越的界格,得到篆刻家高度重视,不但能识篆、辨字,且能明结构、章法、刀法。临摹便是透过对形式的体验,去体验创作主体的情和意。不妨将临摹视为倒过来的创作。如果说篆刻家创作一方印是对天地物的体验,对人生生命的体验,从而将这种体验物化成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形式。临摹中的体验则是一个动态的心理流程,一方面它与客体作双向交流,一方面又不断的反思、领悟。

从篆法到章法,从印面的构成到技法的传达,以心为造。临摹也是一种创造。最本质、最关键的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理解、心得,在临摹时发挥、创造。原作的意义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素材或一个能激起兴趣的图式,于之加工、发挥,完全听临摹者的指挥——这种临摹毋宁说是一种创作。那是因为,临摹者一经动手,即带上了自己个性色彩。所以,临摹不可能是对原作的简单复制,成功的临摹必然具有类似于创作的性状。

山东是玺印集中出土地区,尤其乾嘉金石学盛世,收藏、汇辑、研究、学习蔚然成风。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吴式芬《双虞壶印存》、李佐贤《得壶山房印寄》、高庆龄《齐鲁古印捃》、郭裕之《续齐鲁古印捃》皆重名古今,集中展示了山东出土的万千玺印风采。战国时期,群雄争霸,250年的时间里,由于长期割据,各国形成了具有较强地域特征的文化特色,各国文字,分别形成了各自的体系。战国时文字及玺印系列可分燕、齐、三晋、秦、楚五个大系。人谓“求新境不易,创奇境更难”。战国齐系铜质官玺“子粟子信玺”为齐国独特的文辞句式。该玺印文自身笔画的繁简悬殊,为章法疏密安排带来了生机,更能体现齐系玺印质朴自然、尽“尺水兴波”的本色。玺印剥蚀,年深使然,全玺运刀方圆相融、浑朴渊懿。字内外舒通的大块残蚀块面,营造出朦胧迷离的气象,且加强了红白疏密对比的美感。

常识告诉我们,摹刻玺印,更宜找寻到上佳的钤本。我理解,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学习创造的过程。因为“印章原型”我把它看作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展现在面前的是那粗阔、笔力雄强劲健的线条、斑斓的块面、醇古的气息,让人易生悠远的思古情愫。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