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王丹丹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山西大同农信坚守支农支小定位,以党建共创引领,以体制创新驱动,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今年以来,大同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达347.72亿元,较年初增加24.68亿元。其中,涉农及小微贷款267.38亿元;较年初增加6.48亿元;普惠型小微贷款55.59亿元,较年初增加4.73亿元。
大同农信把“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信用工程”作为贯穿全市农信社“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程,深耕“三农”沃土,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信贷投放。
大同农信聚焦农业规模化经营,保证春耕备耕、农户贷款、农业发展等传统业务规模不压缩,做到应贷尽贷。全市农信社累计为3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92亿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44个,贷款余额达6.67亿元。
今年以来,大同农信累计投放春耕备耕信贷资金6173.31万元,共支持了352个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支持全省“特、优”战略实施,为地方黄花产业注入1.73亿元信贷资金,直接投放黄花种植加工产业贷款1.33亿元,扶持农户1300余户,涉及黄花种植面积4万余亩,支持相关商户和企业20多家,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去年俺家致富全靠屋顶这个小板板,这都得感谢咱的信用社。”大同市青圪塔村村民说的小板板就是屋顶光伏发电板。
青圪塔村位于大同市鹊儿山镇东北部,地理位置偏僻,全村130户316人,耕地1270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全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大同农信响应政府号召,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帮助当地群众创业致富。截至目前,大同农信下辖左云农商银行已累计支持该村光伏发电信贷资金26笔,贷款金额127.7万元,点燃了农民致富新希望。
在体制创新方面,大同农信通过搭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三级授信”体系,实现“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建立起金融服务站收集信息资料,“区域办贷中心+网点调查”、审查、审议、权限内审批,总行集中审批的“工厂化”“流程化”作业模式,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贷效率。
同时,大同农信以推进信用工程为抓手,实施区域网格化营销,深入开展“大调查、大摸排、大起底”活动,实现三进三找两问,即进村、进市场街道、进行政事业单位,找农户、找商户、找干部职工,问信贷需求、问工作建议。
截至目前,全市农信社已对170个主体实现整村授信,授信群体1942户,授信金额1.17亿元;用信户数1384户,用信金额7196万元;累计为9.85万户农户授信,为1.01万户小微企业授信,农户与小微企业用信覆盖面达91.77%。
此外,大同农信充分发挥党建共创优势,加强县、乡、村三级党委及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联动,形成“党委领导、支部落实、结对共建”的系统创建格局。大同农信通过“双基联动”,签订银政共建协议,让金融扶持政策和涉农金融产品进村入户。同时,选派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下沉服务,精准施策,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民提供资金支持。
大同农信通过开展客户经理驻村、送金融、征信知识“进村庄、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金融夜校等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氛围,强化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截至目前,全市农信社已建立90余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网点覆盖150个行政村,各类电子机具覆盖1122个行政村;设立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存量达到867个;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等支付方式已经全面延伸到各个行政村落,有效满足县域农村地区客户现金存取、转账、查询等服务需求。
多年来,大同农信立足本土,以“小”致胜,以“村”生根,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质量的跨越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