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戢华盛 通讯员 周国勋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湖北保康农商银行着力创新村银共建工作方法,争取县委组织部、金融办及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支持,率先在全县开展派驻金融村官到乡村、到社区,破解惠农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
截至4月末,该行在全县11个乡镇、257个行政村、19个社区派驻金融村官128名,实现了派驻金融村官全覆盖,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金融的动力。
构建村银共建新局面
保康农商银行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制度保障和工作站建设,构建村银共建新局面。
该行坚持以村银党建互联为纽带,以推进送金融服务、送金融产品、送金融知识上门入户为主要抓手,通过派驻“金融村官”,构建起农商银行与村级(社区)党组织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新机制;要求达到“十有”:即有办公场所、服务公示监督牌、共建协议、惠农服务机具、驻村金融村官联络方式、驻村工作制度、金融产品宣传、驻村工作日志、走访台账、整村授信公示白名单。
该行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村银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对接县、镇两级组织,通过公开选拔,向乡镇党委政府推荐情况熟、业务熟的优秀金融村官人选。
为保障村银共建工作有序推进、促进“金融村官”落实落地,该行在借鉴他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并完善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办法,明确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从组织推动、人员管理、指标考核、服务质效、社会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规范。
该行将村银互联互助、普惠金融服务风格、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惠农便民服务、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站职能整合,在11个乡镇各选择2-5个基础设施好、金融服务需求旺、信用环境优的村打造“五站合一”示范村,做到金融村官面对面宣传、一对一结对、面对面服务、点对点监督。
形成惠农服务新格局
保康农商银行创新服务机制,在服务方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及服务效率方面转型,形成惠农服务新格局。
该行固定驻村服务时间,每名金融村官每周每村固定半天时间驻村下沉服务,且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求金融村官坚持做到面对面宣传、一对一对接、手把手指导、心连心服务。
该行与村支两委在“组织共建、经济共振、信用共树、资源共享”等方面加深合作,畅通金融服务需求反馈渠道;发挥农商银行优势,在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开展农村党建工作、研究发展思路、扶贫济困、技术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
为建立走访、授信、用信三本台账,该行主动对接村组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白名单”客户,了解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该行细分一般客户、目标客户及潜在客户,制定差异化对接方案,按图索骥精准对接,扩大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覆盖面;开展多频次反电诈、反假钞等金融知识宣传及金融产品讲座,变单一性信贷服务向综合性金融服务转变。
结合“互联网+”,该行推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扫码付、线上微贷等电子银行“进村入户走社区”,将线下服务转换为线上服务;利用银行终端服务机具延伸服务功能,提供公益性质的基础银行服务、“三农”保险服务及“三农”期货服务,加快POS机、自助存取款设施布放进度,让农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服务。
实施便民金融新举措
保康农商银行坚持创新信用机制,推进“整村授信”,优化信贷产品和培育信用环境,实施便民金融新举措。
该行改变以往银行单方面甄别授信方式,由农商银行、村委会建立联合评级授信小组,通过将农户信用价值量化,破解了农户缺少抵质押物难贷款难题。
截至目前,该行已完成34个示范村的整村授信工作,筛选白名单客户4547户,预授信1.8亿元,走访建档3605户,签约授信3292户1.4亿元,实际用信8254万元。
同时,为改变“没有抵押不能贷、没有担保不能贷”的传统信贷方式,该行推广 “荆楚小康贷”“亲情农贷”纯信用微贷及“金融E贷”电银产品,打破“三农”和小微企业担保瓶颈。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特点,该行实行“线上线下”整体联动,农户根据需求及授信额度,可随时提款、随时还款,无障碍周转使用,信贷资金封闭运行。
另外,该行还积极推进信用工程创建,与人行征信管理部门及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门联手加大失信惩戒及逃废债打击力度,结合整村授信、金融精准扶贫及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广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评定;有效引导农民增强维护良好信用记录意识,促进农村信用环境优化,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