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郭永德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在山西吕梁农信社信用工程带动下,信义镇20个行政村形成集乡村旅游、大棚采摘、物流园区、康养产业为代表“一村一品”特色农村产业项目,6000余户农户实现建档立卡全覆盖,评级授信覆盖率达到72.66%,信用村评定比例达80%,被评定为全市第一个信用镇。
信义镇的变化也是吕梁农信社近年来通过构建信用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创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吕梁农信社把重心转移到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上来,充分发挥深耕本土的地缘、人缘优势,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创建,完善专业化工作机制,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该社确立3年要完成全市行政村授信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划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措施和办法,配套出台考核激励方案和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指导行社有序开展信用工程创建工作,激活全员工作热情。
该社还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将提升信用工程建设纳入当地政府乡村振兴工作范畴。
为了筑牢发展根基,该社持续下沉服务重心,倾斜金融资源,优化网点布局,实现物理网点辖内行政乡镇区域全覆盖,打造集存、贷、汇为一体的全功能型网点252个。
同时,该社为开展乡村振兴、提升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宣传造势,使农信社的产品、服务深入人心,贴近客户和百姓。
截至目前,该社累计收集自然人客户信息44.39万户,占全市人口户数的30%;评级授信覆盖1172个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的40%;创建信用主体390个,其中信用村333个,信用社区34个,信用市场(商场)23个;信贷投放33.24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83个、1.47亿元,基地园区24个、8385万元,青年创业1万余户、2.94亿元,支持当地4.74万农户发展蔬菜大棚等产业。
构建三级授信体系
吕梁农信社按照“线上申请、线下调查、随机分配、交叉盲审”的标准架构,构建起“基层网点-市联社贷款监测中心—县级审批中心”三级授信体系,依托科技支撑,重构全流程信贷风险管控体系,大力发展“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小额信贷模式,将信贷产品统一转移到手机端,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引流,满足客户不同金融需求。
截至目前,该社线上获客平台关注量达到44.2万户,通过“吕梁贷”申请授信5.57万笔、64.28亿元,今年新增授信1.44万笔、18.28亿元,系统实施阻断业务254笔,审查退回不合规贷款1706笔,有效防范阻断了信贷风险的发生。
推动当地信用环境建设
为深耕细作客户群体,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吕梁农信社在街道社区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努力做到管理全覆盖、服务零距离、需求全响应。该社在全市划分网格297个,配置网格员891名,梳理网格内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2.7万条,采集自然人客户信息44.5万条,建立企业名单库5500户,精准对接并储备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为精准开展金融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呈现“空心化”的倾向,该社明确“信息收集、客户分类、背靠背评议、张榜公示、审核授信”信用户评定五步法,以整村授信方式推进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批量获取客户基础信息,聘用村干部、会计等有威望、信息广的编外人士担任背靠背评议人员,初步评定农户信用等级,给予预授信额度;张榜公示后,客户经理与村民约定时间,深入实地开展贷前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核定最终的授信额度。信用社与农村基层组织深度合作,有效推动了当地信用环境建设。
与此同时,该社还制定出台了信用工程验收方案,统一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及验收标准,明确验收步骤,按季组织验收评定。在评定过程中,该社抽调业务骨干组成验收小组,组织集中培训后下沉到基层网点,采用听取汇报、实地走访、查看档案、系统查询的方式,从定性指标、定量指标两个方面对县级行社申报的信用主体进行统一验收,确保了信用工程的落实、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