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爱静 通讯员 潘翔 赵陈林
【农村金融时报】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动力。
近年来,浙江农信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部署,发挥点多面广、决策链短的优势,搭建实现人才价值的融资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促进人才链和资金链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助力浙江省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截至3月末,浙江农信系统有11家行社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推出人才联名卡,有45家行社推出“人才贷”等专项产品,累计发放相关贷款超20亿元。
设立专营机构 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浙江农信创新信贷服务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人才企业融资效率,辖内镇海、诸暨等多家农商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以“小额分散、服务人才”为理念,倡导知识创造价值,坚持创新驱动与防范风险并重,通过科技赋能,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为在浙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投资等提供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各科技支行密切与当地人社、经信等政府部门沟通联系,获取科技型企业名录,通过“走千访万”活动上门了解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并第一时间予以解决。
据了解,和浙江农信其他机构相比,科技支行体现了农信机构决策链短、机制灵活、服务效率高的优势,通过科技赋能解决各类人才及人才企业短期、多频、小额、紧急、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并与其他网点机构错位互补,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创新专属产品 满足发展需求
浙江农信结合自身优势,推出“优才贷”“人才贷”“创业贷”等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满足人才多元化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精准度。
据了解,此类产品均具有额度高、期限长、利率低、免担保的优点,最高可为各类人才提供额度为500万元的信用贷款。
针对部分科技型企业增信增额缺乏担保的问题,浙江农信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知识产权质押+文化金融”“知识产权质押+保险”“知识产权+信用”等组合融资模式,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获得融资,同时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等形式,通过“银行、机构、企业”三方“股权+债权”的合作模式,满足科创型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打破了传统债权融资的瓶颈。
此外,浙江农信加强和券商联动,与券商、会所、律所合作联动为拟上市企业提供融资配套服务,加大对拟上市和上市的科技型、人才型公司客户服务力度。
优化风控机制 破解创业痛点
浙江农信打造覆盖源头调查、过程管控、风险化解等环节的闭环风险管控机制,确保人才金融服务行稳致远。
浙江农信将“人才资源”作为风险评判及授信额度的主要依据,设置研发强度、人才密度、行业发展前景等更契合人才创业企业特点的评价标准,把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纳入金融投资项目“白名单”,给予优先支持。
浙江农信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过程管控,对人才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确保企业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同时针对不同风险类型,采取差别化处置方式,对发展前景比较好、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给予支持。
此外,浙江农信强化政银合作,与政府部门联手出台风险补偿共担机制,有效分散风险。浙江农信辖内诸暨农商银行与诸暨市委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政策性风险补偿基金,当贷款风险发生时,由风险补偿基金和银行按7:3的比例进行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