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4月26日 > 总第487期 > A7 > 新闻内容
“保险+期货”探索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如何实现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有效联动?

“‘保险+期货’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农产品期货期权与农业保险联动。从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来看,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期货功能在农业保险中的深度应用与融合。”郑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6年, “保险+期货”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自开展以来,“保险+期货”在服务相关品类主产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愈发受到相关各方广泛关注。

5年的试点实践证明,“保险+期货”丰富了支农惠农政策工具箱,是一条保障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植收益的可选路径,是实现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的选择,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保险+期货”

成为一种新型金融支农模式

“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保险+期货”连续第6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2019年9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将“保险+期货”列为“农业保险+”的重要探索方向。

当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农产品市场风险保障需求随之出现大幅增长,传统农业保险亟待由保成本、保基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型升级。

“现阶段,‘三农’工作重心正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这赋予‘保险+期货’新的历史使命——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功效。”郑商所这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传统期货市场受制于交易门槛较高等因素,普通小农户甚至大部分新农主体无法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进行价格风险转移。”中原农险三农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保险+期货”这一手段,期货工具可以通过保险机制直接连接到广大农户和新农主体,前端通过价格保险的方式使农户易于理解、投保无门槛,后端通过期货市场转移保险风险,在保障传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疫病风险基础上,加入市场价格风险保障,实现农业生产风险全覆盖,从而为农户提供稳定的收益保障,在产业振兴、脱贫攻坚中发挥兜底保障功能。

“在市场风险分散方面,期货市场具备天然优势,但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是小农户,他们对期货交易相当陌生,也难以直接运用期货对冲风险。”郑商所农产品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种情况下,“保险+期货”运用其优势,对农户进行有效保障,是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的风险管理和金融支农创新模式。

郑商所这位负责人还介绍,在推进“保险+期货”项目试点过程中,为保障项目高效合规运作,郑商所不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流程监管,畅通试点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反馈机制,努力构建全链条、渗透式的管理闭环。

在专注于项目运作合规性之外,在过去几年试点过程中,郑商所还注重与脱贫攻坚对接。

记者梳理发现,郑商所立项开展的“保险+期货”项目覆盖新疆、甘肃、陕西、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国家贫困县45个,累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近6万户次,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及金融支农切实贡献了力量,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运作模式不断优化

经过5年多的发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已在全国多地陆续推开。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在26个省份共开展了584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涉及天然橡胶、棉花、白糖、苹果、红枣、大豆、玉米、鸡蛋等品种,累计保障现货规模约1200万吨。

在全国苹果种植优势重点县之一的甘肃静宁,2018年至2020年,郑商所已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支持该县开展为期3年的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建设。试点从无到有、由点及面,项目成果和社会效应逐年提升,构建起“保险+期货”的静宁模式,为静宁苹果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期货力量和金融活水。

“静宁县‘保险+期货’项目的持续推进,进一步完善了苹果产业发展的保障服务体系,实现苹果从开花到销售全链条的风险保障。在全市率先建立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为全市金融助力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样本。”甘肃平凉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赵建军说。

在全国花生产量最大的省份河南,花生成为不少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国内花生价格呈现波动加剧态势,农户与产业经营主体面临较大价格风险,亟需风险管理工具转移价格风险。

2月1日,花生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原农险公司及时将“保险+期货”引入花生产业,联合国泰君安期货公司向河南辖内的两家公司出具了全国首个花生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保险+期货”保单。以花生上市首日开盘价9866元/吨为保障价格,承保花生数量30吨,保费共计13230.3元。最终,两家公司合计获得理赔款18812.1元,赔付率达142%。

项目的理赔有效补偿了两家公司在保险期间内由于花生原料价格上涨造成的利润损失。为花生加工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和锁定销售利润,实现花生收购市场价格平稳,稳定花生种植农户信心,并为花生一产和二产的健康发展提供全产业链风险保障。

在糖料蔗的主产地广西,为保障种植主体和制糖企业签订糖料蔗订单合同后依然可以享受糖价上涨的红利,郑商所支持在罗城、融水等地开展基于场外看涨期权的“保险+期货”试点,让蔗农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随着“保险+期货”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银行也紧锣密鼓加入其中。比如,今年春耕备耕期间,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联合北京太平洋财险公司,将“保险+期货”的风险管控手段融入农业生产订单和银行信贷环节,打通了农业生产全链条服务。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郑商所在“保险+期货”原有试点传统架构基础上,将建设银行新疆分行引入其中,在贷款等方面给予参保棉农优先支持——参保棉农可凭个人信用优先获取银行惠农信用贷款,为当地棉农安心种植生产、获得种植收入提供了切实保障。

“近年来,新疆、内蒙古等地甜菜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我国糖料的另一重要来源。为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服务产业领域,郑商所今年还将尝试在甜菜品种上开展试点。”郑商所的这位负责人说。

“保险+期货”试点在大力开展和推广过程中,从单独的“保险+期货”试点,到针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的“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银行”试点,从“合作社+场外期权”试点到支持开发场外看涨期权产品等延伸模式,以郑商所为首的市场各方不断探索合作,打出支农惠农“组合拳”,进一步提升了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精准性。

项目实施有待完善

各方积极寻求突破

经过一系列努力,“保险+期货”试点的成绩还是很突出的。试点范围逐步聚焦,试点品种逐步丰富,试点模式不断创新,试点成本逐步下降。

“‘保险+期货’试点旨在探索我国农业保险改革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前述郑商所负责人表示,不过,现阶段仍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

例如,保费来源方面,试点项目主要依托期货交易所采取专项补贴来维持运营,参保主体自缴部分占比很低,也尚未形成财政资金常态化、机制化补贴机制;制度支持方面,目前尚未有专门支持试点开展的相关办法出台,在分业监管体系内可能存在监管盲区或漏洞。

另外,市场容量方面,有些期货品种(如红枣)上市时间晚,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市场流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短期内难以为大规模试点项目提供有效的市场支撑。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当前,市场各方正积极探寻“突围”之策。

“这需要充分发挥交易所的平台优势,加强与期货、保险经营机构以及其他相关社会力量对接合作,推动农业保险主管机构、行业协会、监管机构尽快出台管理办法与行业规范,完善‘保险+期货’试点建设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要着力推动财政介入并主导试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地方政府通过申请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资金,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的覆盖范围。

这位负责人还认为,最重要的是持续做好期货市场培育,进一步扩大期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流动性与运行效率,为试点规模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市场基础。同时,还需要做好公众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

“建议对关系民生的大宗重要产品,如大豆、玉米、生猪等建立补贴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确保相关产业平稳发展。”中原农险的前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建议有关部委在中央财政保险奖补试点及相关政策中将“保险+期货”明确作为重点支持的保险创新形式。

另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保险+期货”在市场上实践多年,还需探索将价格保险升级到收入保险。如果价格保住了,但是产量减少,农户收入同样得不到保障。只有既保价格又保产量,双管齐下,才可以真正达到增收的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