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珂
【农村金融时报】
通过多年来的改革创新发展,农信机构在体制机制、产品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仍相对落后,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求。
笔者认为,农信机构应从如下几方面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是从机制上创新,明确农信机构的责任定位。农信机构要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回归本源,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
二是因地制宜,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农信机构要发挥自身多年积累的优势,与当地人民政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等协同起来,共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以实现共建共享,服务“三农”。
三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这既是源自数字乡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信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只有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得到较大力度的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才会更加显著。
四是从产品层面上创新,开发专属产品。多年来,农信机构在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主导和指导下,已大面积开展整乡授信工作,采取“信息采集、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级授信”的办法,已有大部分乡镇进行了信息采集评级授信,部分解决了农户贷款担保抵押难、成本高的问题。当前,要从“足额”用信上下功夫,实现信用乡镇创建“创得出、用得上、管得好、用信足”的目标。应加大对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力度,增加首贷以及农业信贷担保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以解决农业农村农户担保抵押不足的困难,推动普惠金融加速“落地”,将县域金融服务的“根”扎得更牢。
五是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信贷流程、发展线上业务、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农村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以科技创新促进服务创新,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农信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