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
——“一部手机云企贷”平台助力云南打好“绿色食品牌”
绿色正在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金融活水的滴灌。
2018年1月25日,云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9月23日丰收节表彰会上,和全省“ 10大名品”、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一起闪亮登场的,正是继“一部手机办事通”之后,建设银行再度与云南省政府联袂打造的数字化超级平台——“一部手机云企贷”。
2021年2月19日,牛年春节假期后第二个工作日,“一部手机云企贷”列入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第17次会议议题,提出“要按照‘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思路,把‘一部手机云企贷’建设成开放、集成、多功能的平台,做到规模显著提升、功能全面完善,更好解决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云企贷”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云岭大地上徐徐展开。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下,云岭大地一派欣欣向荣。
实现对农企农户用户精准画像,上线云信用模型,实行会员制管理……“一部手机云企贷”直面“三农”融资难题逐步探索根本性、系统性解决方案。
打开“云企贷”APP,其Logo是由“云”字和“钱币”构成的“粮仓”,主色调是绿色,代表新生和希望。
金融活水流进田间地陌,精准滴灌,润物无声。
金融科技助推营商环境提升
气候立体、光热充沛、空气优质、土地肥沃……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云南的自然先决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现代农业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更迫切的资金需求。
然而,传统融资模式难以满足农企农户旺盛的融资需求。整体而言,农企农户还存在“散、小、弱”的特点,而传统金融以线下模式为主,贷款尽调成本偏高,信息准确度低,导致银行不愿贷、不敢贷;传统融资对抵押担保依赖度高,而农企农户普遍缺少合格的抵押担保品;传统的联贷联保模式,由于存在互不信任和成本偏高等问题,推广情况不理想。
如何破解“三农”融资难题?2019年4月,中国建设银行与农业农村部开展战略合作,将数字化建设延伸到乡村和扶贫领域,共同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获得性。
2019年7月20日,云南省首届“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上,云南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建设银行总行田国立董事长就“一部手机云企贷”(以下简称“云企贷”)平台建设达成共识,仅历时62天,“云企贷”一期成功上线。同年10月8日,省政府第50次常务会上明确提出了推动“云企贷”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农业为切口,选择一个州市试点、按照切口小一点、研究深一点和务实管用的原则,解决农村普惠金融难题。”
总行公司部牵头,聚集数字化经营建设的业务、数据、技术等部门精英千里驰援,汇同直属中心及金科深圳、厦门事业群等数十名专家组成“云企贷”专业团队,携手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红河州政府,深入当地产业龙头企业、小微农企(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户调研走访,找痛点、寻出路、定目标,13个部门、4个开发中心200余人拉开“会战”。
“‘云企贷’由云信用、在线测额、智慧风控3大模型支撑,是一个以新金融属性为突出特点的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建行云南省分行“云企贷”专班负责人罗丹介绍,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发现客户信用,叠加强农惠农、行业优惠、表彰奖励等政府赋能政策,构建信贷新模式,以金融的力量加速“数字云南”“信用云南”建设。
平台的推出实现了三个“首创”:首创省级政府“服务实体经济数字化综合平台”,服务全省大中型、小微企业和个人,提高政策红利与金融支持的易得性;首创“一网通”+“一站式”移动端金融服务模式,实现企业、个人贷款服务移动办、随处办;首创“云信用”平台与金融的深度合作机制,通过会员制管理,为获奖企业、诚信企业增信,优化营商环境。
据介绍,“云企贷”与传统流程相比,大中型企业贷款少跑腿6次,少提交材料12项。而相比传统的线下小微企业贷款一般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线上签约不到2分钟就能获得贷款。
打通农企农户融资“微循环”
王春喜2016年来到蒙自市水田乡嘎马底村,成立晟腾柠檬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20多户村民开始种柠檬。“最初找来担保公司,担保公司一看果子没上市,不干了。” 柠檬种植投资周期较长,种下后四五年才能挂果,在王春喜为流动资金犯愁时,建行红河州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客户经理张明金主动找上门来。王春喜介绍,这次合作社从当地农户手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过来,经建行工作人员核实,符合地押云贷条件。从土地流转登记到贷款获批,仅用2天时间,没有提供任何纸质材料,通过手机线上操作,顺利获得了71万元贷款。现在,嘎马底村四五个山头都种满了柠檬,王春喜还盘算着要建一个从山下到山顶的运输索道,再购买选果机,“钱要花在刀刃上,今年我们产量肯定能突破300吨。”
王春喜办理的地押云贷,正是围绕农村土地这一核心资源,依托在试点地区搭建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运用土地确权、流转数据为农企农户授信的信贷新模式。
信用问题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农企农户缺乏信用,而是金融机构缺乏发现信用、评估信用的技术能力和下沉渠道。“云企贷”的核心正是精准发现“三农”信用,把金融要素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的主线,实现全类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落地,探索出“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小微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大数据+农户”三种覆盖全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三路并进”信贷新模式。
从“盆景”到“森林”
历经9次迭代、69次优化升级,“云企贷”逐步成长壮大。截至2020年12月末,建行云南省分行主要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通过“云企贷”平台累计向52户大中型农业企业、2298户小微企业、1.47万户农户提供76.3亿元授信支持,累计投放贷款58.26亿元,带动农户35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8万户)。值得一提的是,试点地区农户理论获贷率57.47%,现场获贷率44%,较国有银行传统信贷模式获贷率提升39个百分点。
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数据成为农民的“新农资”。目前通过“云企贷”平台授信的客户中,信用类客户占比达到97.47%,信用类贷款余额占比为64.23%,小微农企及农户一改以往反复跑银行、补材料、等待审批的常态,从贷款申请到还款全部用手机完成,实现了从“贷不到”到“贷得到”,“贷得慢”到“贷得快”,“贷得贵”到“贷得惠”的转变。“云企贷”被国家发改委纳入《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100个经典案例之一。
目前,云南省分行正加速开启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建设助力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金融“新引擎”,云企贷不仅是切入点、接续点,更是起航点。该分行正围绕云茶、咖啡、花卉、中药材等“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把“云企贷”融入智慧农业生态场景打造产融赋能“新平台”,去年底已完成“云企贷+普洱茶”交易市场平台一期上线,通过为各地政府和农企农户搭建“云企贷+特色产业”交易市场平台,促进“大产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支持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