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衍水 通讯员 谢碧莲
【农村金融时报】
“算起来,我和信用社打了十多年交道,从生猪养殖到家庭农场,信用社见证了我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成长,始终给予支持。”提起信用社,福建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城东村“源华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江源春感触颇多。
江源春原是养猪大户,2015年,他主动配合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逐步关闭猪场,将重心转移到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上,成立了“源华种养专业合作社”,并创办了该乡首个家庭农场——“源华家庭农场”。
然而,承包土地、建基础设施、购买农资等所需资金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
永定联社陈东信用社相关负责人听说了他的情况,主动上门联系,为其办理了30万元的“家庭农场贷”,缓解了其前期资金投入压力,让他的家庭农场顺利开办起来。当年,农场就发展柿子种植60亩、葡萄38亩、蜜柚20亩、玉米10亩,还有百香果、杨梅和李子等。
自成立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以来,江源春坚持以“合作社+农场+农户”模式,利用家庭农场农业产品平台和农户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特色产业,并为农户提供黄金百香果种苗、有机肥、技术指导、保底回收等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向农户提供长、中、短期性等多种形式的就业,以日结工资形式增加农户收入,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陈东乡是产柿子大乡,全乡有9000亩柿子园,由于鲜果收购价格低、采摘成本高,每年全乡至少20%的柿子无人采摘,只能烂在树上。
江源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2016年向陈东信用社申请增贷20万元,在家庭农场内新建50吨冻库3座、2吨烘干房1座,把做好柿饼加工产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9月,红柿进入采摘期,他就安排员工到各种果大户处全力收购红柿进行柿饼加工,并率先在村里办起了农村淘宝店,解决了果农的销售难题。
“认准的事情,就要好好干。”江源春凭着这股韧劲和坚持,成为当地“响当当”的致富带头人。“我的家庭农场每年柿饼加工年产量可达20余万斤,产值达240万元。施肥、除草、采摘、搬运、削皮等生产加工流程,可以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人均可增收约2000余元。”江源春说。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家庭农场办得有声有色。如今的“华源家庭农场”,春日鸟语花香,秋天瓜果飘香,声名远扬,游客如潮。
“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领乡亲们一起富。”对于其他农户,江源春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和乡亲们一起分享勤劳致富的成功喜悦。他的家庭农场带动59户农户参与入股,每季度的利润按该户入股金额的一分利息进行分红。
去年上半年,江源春的家庭农场受疫情影响资金周转出现困难,陈东信用社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对接,在对其原有80万元贷款“不抽贷、不压贷”的基础上,为其新增授信30万元。
“信用社的金融助理主动上门服务,当场手机授信,随用随贷,真是太贴心、太有效了。”说起信用社疫情期间“雪中送炭”之举,江源春赞不绝口。
自疫情出现以来,永定联社利用“农e贷”平台为受疫情影响、资金短缺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家庭信誉贷”,由家庭成员担保,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实现优质客户线上一键放款,便捷获得信贷。截至去年底,永定联社全辖累计发放抗疫贷款4.16亿元,为全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支持复工复产注入“金融活水”。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不断转变,农村经济正逐步趋向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多样化,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作为扎根本土的“草根银行”,永定联社始终围绕服务“三农”、支持百姓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这条主线,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创新推出“家庭农场贷”“新型职业农民贷”“巧妇贷”及“农e贷”“福农e购”等产品和渠道,提升支农、助农、惠农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