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3月22日 > 总第482期 > A7 > 新闻内容
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 促进理财市场发展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新增投资者165万人,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投资者总计4327.53万人,投资者队伍进一步壮大。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是普通投资者重要的金融消费产品,银行理财业务在金融投资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越来越成为银行业理财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金融投资者是消费者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315投资者保护专题交流会”上,银保监会创新部副主任蒋则沈表示,金融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以及金融业特别是资管行业的消费活动具有一定特殊性,无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消费者保护部门,都高度重视资管产品的销售、咨询、推介等活动的监管,坚定不移地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保持稳健水平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共有304家银行及理财公司累计发行理财产品8283只,累计募集资金20.29万亿元。其中,理财公司发行产品897只,累计募集资金5.3万亿元,占比26.1%。

截至2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26.32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1.78%;累计为投资者实现收益136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期股市、基金等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国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保持稳健水平。

“2月份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56%,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净值最大跌幅仅0.4%,较好地抵御了市场波动风险。”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称。

“相对于股市等资本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相对稳定,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波动。” 在某国有大行的营业网点,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近期,已有不少投资者将目光转向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

在记者对部分投资者的随机采访中,发现确有不少投资者近期赎回了基金,改为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但也有部分投资者表示,要对接下来的行情继续观望。

记者发现,部分银行的存款类理财产品出现热销,甚至有部分产品出现额度紧张的情况。在预期收益方面,正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利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国有大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大多在3.5%左右,中小银行的理财收益要高一些,可达4%以上。

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投资者权益保护越来越成为银行业理财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维护金融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由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在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多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正朝着净值化、专业化、透明化的方向有序推进。尤其是净值化转型加速,开放式产品规模持续上升,老产品大幅压降。

对于正在净值化转型的银行理财领域,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需要广大金融机构真正担起“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责,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等工作,切实担负起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使命,同时,还需要持续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开展投资者教育,形成“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投资意识和理念。

记者获悉,目前,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现已建成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发行的每一只理财产品,都实现了从产品端到投资端的全流程、穿透式、无纸化登记;投资者可通过中国理财网查询到所有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系统的推出有利于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有效防范虚假理财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将在今年底前结束,届时,理财产品将全部实现净值化管理。

在此背景下,为避免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等风险事件造成过多负面影响,金融机构不仅要严格坚守防风险底线,尤其要帮助投资者合理塑造投资预期,理性看待净值波动;同时,还要继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希望各银行理财公司坚持奉行‘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投资理念,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为维护银行业理财市场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业内人士呼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