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3月22日 > 总第482期 > A6 > 新闻内容
农发行汝城县支行 助力红色热土焕发新颜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肖瑛 通讯员 刘光荣

【农村金融时报】

在湖南汝城县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留下了“半条被子”“一张借据”等故事。“十三五”期间,农发行汝城县支行累计在汝城县投放红色旅游、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等贷款9.8亿元,助力老区焕发新颜。

扶植老区富业富足

春节过后,前来“半条被子”发生地汝城县沙洲村踏青的游客络绎不绝,陈列馆前车水马龙,村民朱小红不停地挥动着手势,指挥着旅游车有序进入停车场。

这天,忙碌的不仅是沙洲村。

在延寿瑶族乡官亨村,“一张借据”陈列馆内人声鼎沸。

“现在官亨村内油道、红军广场、‘一张借据’陈列馆等一批批红色元素旅游项目及基本设施建好后,红色旅游迅速走红,与沙洲村旅游遥相呼应。这一切都受益于农发行的支持。”延寿瑶族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何宁飞介绍。

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吸引来游客,更拉回了一大批青年人回乡奋斗的心。当导游、开民宿、卖特产……一条旅游产业链在沙洲村迅速搭起。

去年下半年,村民谭建民在外打工回到村里后,乡里推荐他到县里学习讲解红色故事及导游知识。他现在既是村里的导游,也是管理员,还开起了农家乐。

然而,曾几何时,汝城县红色旅游资源分散,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局面,缺乏系统规划及合理布局;景点之间交通连接紧密度不够,县域内红色旅游建设滞后,资源得不到共享,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愈发凸显。

去年10月,农发行5亿元红色旅游项目贷款如期获批,目前资金到位3.5亿元,整合“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文明沙洲村、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地延寿瑶族乡、长征学院热水分校所在地热水镇热水村、旱江北红色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等四条红色旅游主线,将汝城县打造为集红色培训、干部党性教育、特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基地。

支持新区宜居宜业

延寿瑶族乡官亨村既是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所在地,也是汝城县易地搬迁安置点。

挂点副乡长何宁飞介绍,农发行在官亨村安置点投放了3000多万元,2018年完成搬迁后,村里不仅住房条件好了,而且还培育起种植、红色旅游等一系列产业。让村民既能宜居,又能宜业。

“五谷丰登生活好,百花齐放满园春。”村民谭新文手写的春联挂在家门口十分醒目,这是村里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谭新文原先住在延寿瑶族乡中坪村,沿崎岖的山路走到乡里要两个小时,现在搬迁到红色旅游区,自来水、光纤都入了户,油路通到了家门口,过去30平方米的泥巴房变成了100平方米的砖混房。据介绍,像他们家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中坪村迁入官亨村的村民有63户。

在安置村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致富车间里,“车间搬到家门口,发家致富靠双手”几个红色大字,推动着“新移民”们奋进的脚步,一件件新产品堆满了车间。像这样的致富车间村里还有3个。

“过去在外面打工,家有两个小孩都在上学,一个老人照顾两个小孩读书,压力很大。现在好了,致富车间搬到了家门口,每月打工收入近4000元,既照顾了家里,又有笔不小的收入。”去年脱贫的42岁农民邹来英一边踩着机器,一边介绍。

据悉,“十三五”期间,农发行通过“信贷+基金”方式,在汝城县累计投放农业政策性金融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22亿元,项目涉及36个安置点,安置总人数19315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