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李美丽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董事长宋曙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去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贸形势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中国信保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防风险、促融资、稳外贸、保就业的独特作用,为我国外贸逆势增长贡献了力量。
宋曙光介绍,在疫情发生的初期,中国信保出台了十项措施,重点解决防疫物资进口的燃眉之急,之后针对稳外贸又迅速出台了23条阶段性的超常规措施,从承保、理赔、服务等六个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在外部形势风险上升的情况下,中国信保实施积极的承保政策,去年总承保金额突破了7000亿美元,增长速度是15%,大大超过了出口增速。其中支持出口超过了58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2%,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去年支持客户14.7万家,其中新增客户4万多家,增长了58%,保障了约1500万和出口相关的就业岗位。
第二,有力保障重点市场、重点产业。中国信保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落地,加强与第三方市场合作,全年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了1500亿美元。另外,加大了对美国的业务承保,支持对美出口超过500亿美元,增长了13%。制定了专门的电子信息、家电类行业承保政策,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更好地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全年支持电子信息产业贸易超过了1000亿美元,增幅达到了23%。针对企业面临取消订单、拒收拒付的风险,中国信保加大出口前的保障力度,全年承保金额增长3.4倍。
第三,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国信保将出口信用保险风险保障机制和银行的融资有效结合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一是和167家中外银行合作,对外贸企业开展保单融资,制定专门的保单融资产品。比如联合推出了信保贷,为小微企业提供“纯信用、免抵押、全线上、秒审批、普惠利率”的保单融资服务。二是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息政策,将一部分资金直接滴灌到小微外贸企业,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三是推进搭建“政府+银行+信保”融资平台,全国共搭建了53个平台。去年,中国信保支持企业融资3100亿元,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保单融资是1960亿元,增长了34%,支持企业4800多家。
第四,创新服务小微企业。这两年来中信保加快数字化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升级了全球的企业和银行数据库,可以实时为企业查询海外2亿家企业和中国6000万家企业信息。
在此基础上,中国信保开发了小微资信红绿灯、报警器,实现风险信息查询和动态推送,主要解决小微企业有单不敢接的问题,同时上线了小微资信导航仪,通过中国信保掌握的全球贸易数据帮助企业精准开发新市场、承接新订单,还搭建了中国信保小微学院,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便利的培训服务。
在为小微企业开发服务产品的同时,中国信保实施了小巨人增长计划,选择了1000家“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帮助其成长。去年,中国信保服务的小微客户突破了10万家,小微出口企业的覆盖率突破了三分之一,达到了36%。全年支持小微企业出口近1000亿美元,增长了41%,支付赔款1.2亿美元,增长了28%。另外,小微企业平均费率下降了35%,让小微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第五,积极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疫情发生后,中国信保持续发布重点的贸易管制政策、重点国别行业信息,将风险信息随时提供给企业,同时对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风险、主权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提供给企业参考。
中国信保还通过全球300多家追偿渠道,帮助企业化解违约风险将近40亿美元,实现追偿收入3亿美元。
此外,在理赔方面,中国信保开辟了绿色通道,适当放宽理赔条件,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全年支付赔款18亿美元,增长了32%,短期出口性保险平均结案时间也大幅度缩短,缩短比例达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