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源源 见习记者 李美丽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人保”)董事长罗熹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长寿时代,也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现在中国老龄人口之多,进入老龄社会之快和养老事业发展任务之重实属罕见。
同时他表示,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10亿多的人口享受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且基本实现全面覆盖。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团体年金也在逐步发展,但是比重相对较少。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慢一些,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比重非常小。
他认为,第三支柱与其他两个支柱相比,作用不太一样,有它显著的特点:一是给高收入阶层个人养老提供一个渠道、一种方式;二是给新兴业态从业人员、多种方式从业人员提供一种商业养老保障;三是通过长期养老保障资金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包括跨周期的投资。
“我们国家短期投资比较多,长期跨周期的投资比较少,所以养老资金进入,特别是商业养老资金进入,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会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罗熹说。
按照银保监会的工作部署,中国人保在养老保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方面,中国人保利用传统的寿险产品,为个人储备养老和寿险准备金,现在已经达到近3300亿元。
同时,根据银保监会部署,中国人保研发适应各层次养老人群的养老保险品种,并在上海、福建和苏州等地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
中国人保还率先探索,并已在29个城市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
为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难题,中国人保承办长期护理保险,去年,承办此保险项目96个,保障人群达到4200万人。目前,中国人保正逐步在各个省市尝试开展这项保险服务。
在开展养老产业建设方面,中国人保充分发挥养老长期资金的优势,设立人保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聚焦长期护理服务商、综合康养服务商等养老产业投资,启动开展“支付有保险、看病有医院、养老有社区”的多层次养老社区建设,探索保险服务养老的新模式。
“中国人保有中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我们现在也在跟国际上一些成熟的健康保险机构合作,把一些有益的商业模式导入中国。”罗熹介绍。
此外,中国人保还参与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据罗熹介绍,目前,中国人保管理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已达到2500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倍多。去年收益率达到了10%以上,较好地发挥了养老资产保值增值作用。
养老金融改革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举措。罗熹表示,中国人保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银保监会的统一指导下,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在养老风险保障和长期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深入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创新产品和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为“老有所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