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3月01日 > 总第479期 > B8 > 新闻内容
别样春节别样情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唐明伟

【农村金融时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走了庚子,又迎辛丑,“牛年”春节如约而至。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团圆幸福,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是在外漂泊的无数游子的期盼。

以往过年,我要么回老家,要么把父母接到省城。而这个春节,对我来说不一样。我们一家三口积极响应政府防疫号召,选择就地过年,这是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未能陪伴父母过年。为筹备好三口之家单独过的第一个春节,我和妻女做足功课,理出年货清单,年前就进市场一一购买备足。除夕这天,我和女儿忙着大扫除、贴窗花、粘福字、挂灯笼,营造喜庆氛围;妻子忙着炸香酥、蒸年肉,用美食激活味蕾。吃完年夜饭,一家三口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春晚,迎接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春节期间,少了走亲访友的热闹,多了与妻女难得闲暇的放松,滇池公园听涛声、海埂大坝喂海鸥、金殿公园赏茶花、影院看电影……承载节日的欢乐,带来美好的回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自己成为今年众多选择就地过年的一员,何尝不是一种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论距离远近,都阻隔不了亲情。虽没能回家听到父母的谆谆教诲或挂念唠叨,没能吃到父母忙前忙后做的“红烧牛肉”“黄焖鸡”“长菜”(寓意长吃长有的青菜和白菜)等拿手家常菜,没能向父母敬上一杯祝福酒,但通过打电话、发微信、连视频,完成新年对父母的想念和祝福,这便是另一种“网络”年味。随着父母进入耄耋之年,而今的我有着别样的心情和感受,陪伴他们过一天就少一天、过一年就少一年,与其害怕不知哪天他们离我们而去,不如现在就实实在在陪伴他们过好当下。曾几何时,为了自己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他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可曾读懂那背后的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那孤独的等待。很显然,维系春节的不再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是家人们的情感。这份情感里有父母的叮咛,有爱人的牵挂,有孩子的一声“爸妈”,这是一种激励,一种期待,一种憧憬,永远无法替代。

不曾忘记,我小时候正处于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时代,正是如此才最盼着过年。记忆中,年前就拿出新衣反复试穿、背着大人偷偷燃放鞭炮。过年是穿着的新衣、含着的糖果、吃着的美食、放着的鞭炮,是捂在口袋里开心很久的压岁钱,是请门神、贴春联、拜祖先、祈丰收,祈愿来年好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时的除夕之夜,家中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饭后只能在鞭炮声中或听父母唠叨,或兄弟间嬉闹,体验年的乐趣。孩时的我不愿长大,可还是不知不觉长大,容颜悄然有了岁月的痕迹。工作后,我先后成为人民教师、银行职员。从乡下一路走来,如今工作、生活在省城。不管儿时还是现在,不管身处农村还是城市,年味都不该变淡。偶有变淡的感觉,也许是由于现在条件更好了,以前只有过年时才能穿到的新衣、才能吃到的美食,现在随时可以实现,以前用胃吃饱,现在用舌尖吃好,也许是不同年龄、不同时代对年味体验的角度和感受的方式不同而已的缘故。

春回大地,金牛奋蹄。牛,是勤勉、无私、力量、希望的象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年初七收假开工,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激情昂扬,驰而不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持续贡献耕耘者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