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2月08日 > 总第478期 > A1 > 新闻内容
花生期货上市首日,26个“保险+期货”项目启动。随着试点项目逐步扩大——
“保险+期货”前景可待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2月1日,备受业内关注的花生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同日,由中原农险联合国泰君安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向河南馨祥宇粮油有限公司出具了花生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保险+期货”保单,承保花生15吨。

据统计,花生期货上市首日,有16家期货公司联合5家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自主启动了26个花生“保险+期货”项目,覆盖河南、山东、辽宁、广东四省,保障量达4000多吨。

“保险+期货”模式是由保险行业与期货公司跨界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而成的一种创新型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农户购买农产品保险,一旦触发价格承诺,将由保险公司赔付亏损,保险公司通过购买期货公司产品转移赔付风险,实现“再保险”,形成风险多方共担的机制,从而为产业良性发展和农户种植提供保障。

早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首次提出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探索收入保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等。同年8月,郑商所发布《关于“保险+期货”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保险+期货”试点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保险公司、普通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期货公司、政府部门等;试点品种为棉花及白糖。自此,“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正式开展。

“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逐步扩大

2016年至2020年,中央有关文件连续5年对“保险+期货”作出重要指示,提出逐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其中,在2020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继续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支持下,“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逐步扩大,苹果、棉花、白糖、大豆等农产品纷纷纳入“保险+期货”项目中,其对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苹果、红枣等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期货陆续上市,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日益健全,服务‘三农’的领域不断拓展。作为近年来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郑商所立足农产品期货品种优势,在相关品种主产区持续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工作。”郑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喻选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让甘肃、陕西等地的苹果变成了“金果果”。

2018年1月,甘肃省首个苹果“保险+期货”扶贫项目在秦安县落地实施。由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甘肃分公司联合华信期货,为秦安县叶堡镇马庙村以及郭嘉镇朱弯村20户贫困果农的15.2万斤苹果提供价格保障。保费全部由华信期货补贴,进行初次试点。当年3月14日,甘肃首单苹果“保险+期货”进行理赔,20户贫困果农从保险公司拿到了总计10.64万元的苹果价格保险理赔款,户均赔付5320元。苹果“保险+期货”相当于给果农上了价格保险,果农种植的市场风险得以规避。同时,为支持果农扩大种植,银行也可以放心向果农授信放贷。

甘蔗是云南部分地区带动群众持续稳定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白糖的原材料。

去年10月,由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云南省景谷、孟连白糖“保险+期货”项目启动,为当地甘蔗种植提供风险保障6亿元,覆盖蔗农超1.66万户。12月,由郑商所支持、海通期货与太平洋产险共同承办的广西上思白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启动。白糖“保险+期货”项目在推动广西蔗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去年郑商所‘保险+期货’项目总共30个。其中,县域全覆盖项目有6个,位于广西的就有3个。”郑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新疆,由于近年来市场供需失衡,红枣价格持续走低。为让“枣贱”不再“伤农”,新疆不断扩大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广大枣农规避市场风险“兜底”枣农种植收益。

在红枣种植大县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红枣“保险+期货”项目投入扶持资金1550万元,覆盖红枣种植面积6万余亩,惠及枣农6200余户。今年初项目结算后,当地枣农从保险公司获得1863.7万元理赔款,户均赔付约3000元。

今年1月8日,随着我国首个活体交割品种——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在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及推动下,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在全国多地快速落地。

生猪“保险+期货”通过对生猪价格波动进行合理风险分散,兜底养殖户经营风险。对于探索开展“农业保险+”,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不断实现对“保险+期货”模式的创新升级意义重大。

“保险+期货”成效和优势明显

“保险+期货”试点建设4年多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示范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保险+期货’是保险行业和期货行业在服务‘三农’上的跨界整合和联动创新。”喻选锋介绍,与其他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模式相比,“保险+期货”的优势很明显。

喻选锋认为,“保险+期货”将期货和保险两大金融工具的优势互补、功能融合,既充分利用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核心功能,又发挥了农业保险服务网络下沉、农户认知接受程度高的优势所在。同时,“保险+期货”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市场风险保障领域开辟新路径,助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另外,由于“保险+期货”模式是以农户为直接服务对象,这为探索创新服务“三农”新模式提供了空间,也为期货市场打通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做出了探索。

在大多数试点地区,项目的实施都为参保农户撑起了“期货保护伞”。在全国苹果规模栽植第一大县——甘肃静宁县,苹果种植是该县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2019年,郑商所支持开展了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果农的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郑商所与对口帮扶静宁的银河证券共同支持,开展了覆盖静宁全县8713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果农的试点项目。在该项目的赔付过程中,每户果农平均获赔1676元。该试点项目的实施,为静宁县2020年脱贫摘帽贡献了期货力量。

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成功实践,还成为了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评选的“企业精准扶贫综合案例50佳”和“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50佳”期货行业入选案例。

实践证明,“保险+期货”作为近年来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在服务相关品种主产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受到了相关各方的广泛认可和赞许。

“保险+期货”前景广阔

记者梳理发现,“保险+期货”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逐步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期货”模式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与认可,也体现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互促共进。

比如,在陕西富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中,富县政府为该项目提供14%的财政补贴,且参保果农也都自愿缴纳14%的保费,地方政府和果农积极参与试点,也为试点可持续实施增添了内生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近年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我国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农民合作社在“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中开始出现。

“郑商所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在今年‘保险+期货’试点工作中专门增加了‘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项目类型,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三农’针对性和精准性。”喻选锋说。

中原期货农产品研究员潘越凌告诉记者,由于政策倾斜支持,“保险+期货”还将得到大力推动发展。

在谈到“保险+期货”的发展前景时,喻选锋介绍,由于我国当前农业市场化进程加速,农业补贴方式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这为“保险+期货”创新发展提供了宏观背景和政策环境的可能性。同时,“保险+期货”作为创新型农业保险,其定价和风险分散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初步检验,这有利于其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另外,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结构的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培育和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为金融工具融合创新支农模式的发展创造了需求基础,也为“保险+期货”这一新型金融支农模式扩大服务空间提供了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