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种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先后对种业提出要求,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
在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种子供给、促进制种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保险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种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种子是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价值链条的起点,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丰富农产品种类、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和核心。人保财险自2011年开办制种保险,至今已有10年历程,为帮助制种企业和农户减少灾害损失和恢复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的制种一般是由制种公司提供技术,交由选定的地区和农户在田地里制种,再由公司收购种子。制种生产技术复杂、生产环节较多,对气象条件要求高,自然灾害对种子产业技术链的破坏有别于传统种植业。这就需要制种保险来帮助制种企业和农户减少灾害损失和恢复生产。
与传统的种植业保险相比,制种保险保额更高、保险责任更宽、定损专业性更强。“种子生产的投入高于普通种植业,种子的价值也高于产出的粮食,相应的保障金额较高。”上述负责人介绍说,“以玉米种子为例,其生产成本为3000元/亩左右,物化成本约1500元/亩;相对应的,粮食玉米的生产成本为1000元/亩左右,物化成本不到400元/亩。”
目前人保财险开展的制种保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其中,小麦亩均保额700元,亩均保费35元;玉米亩均保额1250元,亩均保费85元;水稻亩均保额1500元,亩均保费150元。
在保险责任方面,制种保险除承担一般性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损失外,还涵盖一些制种特有的风险,如气温异常或连日阴雨致花期不遇或花时不遇造成的品质下降损失。“例如一般连续三至五天的阴雨,不会给粮食种植带来大的影响,但对于正处开花授粉期的杂交制种生产则会造成严重授粉不良和败育,引起大幅减产和品质下降。”上述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制种保险的出险因素多,管理、技术操作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这也对保险公司的定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已经出现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的零星试点。当时的制种保险是纯商业险,制种企业和农户无力承担高额的保费,保险公司也因风险太大,承保意愿不强。后来,陆续有地方推出了省级、县级财政补贴的制种保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种企业和农户的保费压力。但这类保险由于规模较小,简单赔付率超过100%,保险公司长期亏损,制种保险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为扩大制种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保险“大数法则”作用,2018年7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明确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补贴比例与传统的种植险相同,制种企业和农户自缴比例约为20%。由此,制种保险的开办区域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实现了较快发展。
人保财险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其制种保险保费收入达1.63亿元,与2018年相比增长近20%,开办区域也扩大到20个省(市),覆盖所有制种基地省份。“从近两年情况看,国家出台的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制种保险基本实现愿保尽保。”上述负责人表示。
然而,相较传统的种植业保险,制种保险规模较小、赔付率较高的现状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家农险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均位居行业前列的财险公司就向记者表示,该险种业务规模较小,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亮点。
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制种保险在运营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亟待解决。一方面,保障程度和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制种业生产成本高,种子价值水平高,需要更高的保险保障。他建议,逐步提高制种保险的保额,实现制种完全成本全覆盖,同时提高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免除县级财政的配套补贴,为制种业提供更加充足的风险保障,助推种源技术攻关。
另一方面,农业技术部门的专业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制种业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风险点多,建议各地农业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保险公司的专业支持,制定种业灾害损失标准,联合开展相关定损工作,共同努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