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1月25日 > 总第476期 > B2 > 新闻内容
千年古法“酿”出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戢华盛 通讯员 师斌 欧阳经纬

【农村金融时报】

初冬时节,走近黄酒之乡湖北十堰市房县土城村,黄墙黛瓦,古朴典雅,特色民宅,错落有致……踏入土城村,一间间黄酒作坊,飘溢出醇厚绵密的酒香;每位农户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不曾想,房县曾经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县。土城村“黄酒”也曾被“巷子深”所困……然而,土城村能如期脱贫,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得益于房县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以及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的实施。

该行对口扶持土城村的特色产业,通过金融支持黄酒产业的发展,有效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能力。

来到土城村村民瞿万江家,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翻新的老宅,旁边是挂牌营业的酿酒作坊。

走进作坊,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室内干净、整洁,发酵制作间内、成品展示间分开独立设置,制作间内,一个个一米多高的酒缸排列整齐;成列柜中,黄酒包装精美,商标中详细标明产地、许可证号和二维码等信息。

瞿万江一边向房县农商银行调研团队展示成品黄酒,一边介绍说,在土城村保留着家家户户酿造黄酒的习俗。房县黄酒不同于流水线上的黄酒,每一道工序都极为严苛,都会遵循口口相传的酿制古法。

守着千年古法酿酒技艺的土城村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深度贫困县呢?

“在村里,不少继承了酿酒技艺的贫困户同我一样,几年前并不看好黄酒产业。”瞿万江告诉记者,“2015年以前,自家做黄酒都是‘小打小闹’,产量小销量也少,除了送亲戚朋友,能卖出去的黄酒赚不了多少钱。”

瞿万江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父母和奶奶都上了年纪,只靠他一人打工支撑全家4口人的生活。

为打破以往“散、小、弱”的传统经营方式,做大做强黄酒产业,2015年,土城村成立了“白茅佳酿黄酒专业合作社”,创新“政府+银行+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从种植酿酒原材料到生产包装销售,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监管部门还为合作社颁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执行生产企业标准,确保“小作坊”产品质量达标,破除了黄酒外销受限的“瓶颈”。

“有合作社解决外销难题,再加上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手工酿酒有前景了。”自成立合作社之后,瞿万江开始逐步转变观念。

2016年,瞿万江从农商银行贷款10万元,添置酿酒设备和购买原材料,办起了酿酒作坊,年底就酿出了6000斤黄酒,当年就实现净收入近3万元,成为了当地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家庭之一。

随后,通过危房改造政策,瞿万江兴建了两层小楼,翻新老宅,改善黄酒作坊环境。2018年他又贷款5万元,继续扩大酿造规模,成为当地的产业示范户。

“瞿万江脱贫又致富的佳话,只是农商银行创新扶贫模式,信贷支持黄酒产业的一个缩影。”房县农商银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说,该行与县政府签订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由县政府整合资金在农商银行建立扶贫担保基金专户,通过担保公司,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农商银行按1:10倍数,在全市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广发放“10万元以内、1至3年期限、全额贴息”的扶贫专项贷款。

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瞿万江黄酒作坊的产量从几千斤提高到上万斤。

产量上去了,黄酒的销路去哪找?

“没想到,随着合作社宣传力度的加大,不少客商都慕名而来。”瞿万江说,自己通过参加对口帮扶地区——北京市房山区组织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开阔了视野,还学到了怎么在网站上提交开店申请、如何运营网店等。

从培训班“进修”归来,瞿万江让黄酒特产搭上了电商快车。如今,他的黄酒销售已经是“双线作战”,线上、线下同步推进,销路一下子宽了许多。

在过去几年精准扶贫的进程中,房县农商银行通过不断创新扶贫模式、信贷产品以及服务模式,先后向土城镇累计发放扶贫贷款8120万元,服务黄酒专业合作社8家、从事黄酒经营的农户200家,已带动180户贫困户于2019年底如期脱贫。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向全县黄酒产业投放贷款5120余万元,已帮扶2471人稳步走上致富之路。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该行将继续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助力脱贫户在致富的道路上,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2020年6月中旬,瞿万江再次向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解决购买原材料资金紧缺的难题。

“瞿万江的酒坊2020年的产量突破3万斤,利润15万元。”房县农商银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说,“黄酒民俗文化村”的许多村民同瞿万江一样,在酿造“黄酒”的同时,还酿造出了幸福的新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