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魏再晨
【农村金融时报】
中国银行业协会村镇银行工作委员会组织举办的村镇银行助力普惠金融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于近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村镇银行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村镇银行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张芳介绍,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640家,资产规模1.8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4.38%,负债规模1.6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5.68%,较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增速高4-5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73.6亿元,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村镇银行专注主业,支农支小特色明显。截至2020年9月末,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19万亿元,同比增速14.27%,存贷比80.3%,其中农户与小微企业贷款占比90.40%,居所有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她指出,村镇银行始终坚持“小额、分散”的信贷原则。截至2020年9月末,村镇银行户均贷款余额30.5万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2.89万元,已连续九年保持稳定下降;单户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85%、单户1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47.3%,较2019年同期上升了0.84、3.38个百分点,有效增加了农村地区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投放。
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影响重大
《中国村镇银行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是中银协村镇银行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第三份关于村镇银行行业发展状况的报告。报告认为,不同类型主发起行的管理模式、公司治理理念、经营策略及风险控制策略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有强大的管控能力、战略引领能力、品牌影响力和科技服务能力。股份制银行有较强的市场反应能力,特色鲜明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城商行的小微信贷理念、技术、模式和管理经验能较好地传递给村镇银行。农商行较好地传承了“农村”基因,与村镇银行的定位较为契合,在文化、服务、产品方面和农村、农民更近、更接地气,能帮助村镇银行找准差异化经营理念和特色化发展模式,引领村镇银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依然面临风险与挑战
经过多年努力,村镇银行在构建我国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芳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着如盈利空间收缩、金融科技短板等风险与挑战。
“随着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大中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重心不断下沉延伸,并以较低融资成本抢夺村镇银行传统客户。村镇银行经营范围和产品线较为单一,非利息收入有限,获客成本高、利润低,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她指出。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在落实财政补贴、税务优惠减免等政策时的连续性有待提高,财政专户的限制性政策影响村镇银行开展公平性竞争。
为此,张芳表示,村镇银行应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服务实体经济,做实做深做透小微客户市场;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加快数字化转型,补齐科技短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