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12月21日 > 总第471期 > B5 > 新闻内容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辽宁农信的责任与担当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通讯员 邵闯 赵思远 刘明昊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辽宁省农信社以贫困县为主战场,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用责任与担当交上了一份“脱贫答卷”。

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省各级农信机构从以捐款捐物为主要形式,发展到以资金带动脱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助理参与扶贫、互联网扶贫等新模式,扶贫方式日益多样,扶贫效果明显,一大批贫困户通过辽宁农信各级行社的资金带动,陆续摆脱贫困,过上新生活。

金融助脱贫 生活开新篇

“多亏有农信社的资金支持,我们才有能力帮助这些贫困户。”在辽宁省义县聚粮屯镇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园区,大成禽业负责人说。该企业自2008年投产以来,一直是义县农信联社在给予贷款支持,特别是2016年以来,联社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企业投放的扶贫贷款全部给予优惠利率。

企业在农信社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后,为周边村屯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0万只鸡雏,带动了800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辽宁农信社依托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向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投放扶贫信贷资金,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辽宁农信以资金为杠杆,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金融实践,成为全省农村金融领域脱贫攻坚的典范。

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中印说:“我们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年度阶段工作重点,压实全省农信系统各级党委责任,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督导调度,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彰显农信人的责任与担当

“脱贫攻坚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辽宁农信同样担负着共同发展的社会责任。”“深处脱贫攻坚一线的农信人,更应该帮助乡亲们创造美好生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辽宁农信不能缺位。”……在脱贫攻坚战中,辽宁农信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2020年1月3日,辽宁省脱贫攻坚会议召开,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今年4月1日,在辽宁省农信社、沈阳市联社的大力推动下,法库农信联社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县人民银行召开派驻兼职金融助理启动会议,选派65名有技能、有担当的优秀农信员工分赴全县225个村担任兼职金融助理。此举是法库县农信联社打出的一张农村金融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的“特色牌”,对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难题,助力脱贫攻坚,破解乡村振兴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法库县农信联社派驻的兼职金融助理为县域小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项18664个,解决增收难题13711个。该举措成为农信机构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方法。

全省农信机构踊跃投身扶贫事业,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提升了农信机构影响力。

受益于辽宁农信脱贫攻坚行动的义县白庙子乡他山屯村农民韩宝平,前些年是村里的种养大户,由于家庭原因变成贫困户。乡亲们劝他继续干老本行,而他却没有启动资金。义县农信联社白庙子信用社信贷员、驻村金融助理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为他办理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有了资金支持,韩宝平购买了30多只羊羔,还承包了一百多亩地。如今,他的种养业已达到一定规模,年收入7万多元,被评为“县级脱贫致富先进个人”。“农信扶贫要授人以渔才能收到实效,而不是简单地靠捐赠了事。”义县农信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年初以来,辽宁省农信社累计投放扶贫贷款7亿元。其中,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贷款4274笔、金额1.91亿元,向扶贫龙头企业投放贷款62笔、金额5.24亿元,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728笔、金额0.75亿元。大力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建档,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扶贫帮困,助力全省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发挥农村金融优势

探索创新帮扶新模式

扶贫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辽宁农信积极行动,有效发挥科学决策机制、点多面广的市场优势和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通过因户因人施策,因企因地制宜,找准“穷根”,对症施策,努力创新脱贫攻坚新路径、组织新形式、合作新机制。

产业扶贫是确保脱贫不返贫的有效举措。全省农信机构依托县域资源,探索出特色种植和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形式,全力开展脱贫攻坚。

在沈阳农商银行,为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该行在扶贫小额贷款产品的研发上不断尝试,针对农业产业扶贫,与核心涉农企业创新合作,率先推出了“公司+农户”金融扶贫服务方案,引领贫困户通过养殖创业脱贫。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公司+农户”贷款3.5亿元。为183户养殖户投放贷款5.32亿元,其中为贫困地区发放养殖户贷款28户,金额达1.21亿元。沈阳农商银行通过产业扶贫新途径,与龙头企业共同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落地实施,推动了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了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铁岭县农信联社成立了金融扶贫自查工作小组,下设金融扶贫办公室,各信用社分社为驻村扶贫办,将扶贫触角延伸到每个乡镇。铁岭县联社积极与县扶贫办开展对接,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县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台账,详细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询问资金需求情况,为精准扶贫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

该联社结合“辽宁省农村信用社加强县域金融扶贫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开发式扶贫原则、商业可持续原则、精准扶贫原则、突出重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及铁岭县政府提出的10类具体脱贫措施,采取精准扶贫方式,积极做好信贷扶贫支持工作。

在全县12个省级贫困村中,精准识别贫困户886人,确定产业精准扶贫企业4家。截至2020年10月末,铁岭县联社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50万元,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79万元,单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71万元,陆续帮助1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教育扶贫是辽宁农信脱贫攻坚的另一种新形式。今年秋季开学前,家住义县的4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新入学的本科大学生,每人收到了5000元辽宁农信教育扶贫基金,圆了贫困家庭孩子的大学梦。

早在2017年,辽宁省农信社协调社会企业共同捐资发起成立了“农信禾丰扶贫助学基金”暨扶贫助学、助困救助基金,截至目前,基金总额达到1283.7万元,已陆续对309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和2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资助。

巩固脱贫成果

激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

脱贫不能一蹴而就,如何保持持续增收是关键。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

乔凤义是朝阳市双塔区他拉皋镇八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有残疾在身,家庭生活困难,现在进行牛羊养殖。为了持续增加收入,他在双塔区农信联社扶贫贷款帮助下,将自家养殖区域进行扩建,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再购买3头牛,预计明年将多增收3万元。在接到放款通知后,乔凤义第一时间来到他拉皋信用社表示感谢。他拉皋信用社主任说:“我们持续对你进行资金支持,就是希望你家的收入稳定增加,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截至目前,双塔联社已发放个人扶贫贷款42笔,金额175.2万元。全区有26个贫困村的4146户销号,贫困人口8264人稳定脱贫,年底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以上。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双塔联社积极履行责任与义务,努力践行初心使命,全力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后返贫,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辽宁省农信社积极引导各级行社认真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要求,对摘帽村和脱贫户扶上马、再踏新征程。

为进一步提高经济落后地区自主“造血”能力,按照“授之以渔”的帮扶思路。海城农商银行以支部共建、员工包村、党员包户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各支行党支部深入村屯,了解经济落后村的具体情况,查找贫困原因,共同研讨帮扶举措,确定帮扶方向,实现精准扶贫、靶向帮扶。该行根据不同贫困群体,先后推出了“乐商贷”“乐业贷”“粮农贷”“果农贷”“棚菜贷”“食用菌贷”“蚕茧贷”“鹅雏贷”等八个“惠农E贷”系列帮扶产品,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脱贫增收新格局。

“与贫困村屯干部群众朝夕相处,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脱贫致富的内心渴望和朴实的肯干精神。”法库县农信联社一位派驻农村的兼职金融助理说。在辽宁农信各级行社的资金帮扶和贫困户个人努力下,许多贫困农民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收入逐年增加,个人的生产技能和生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自年初以来,辽宁农信社累计投放扶贫贷款7亿元。其中,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贷款4274笔、金额1.91亿元;向扶贫龙头企业投放贷款62笔、金额5.24亿元;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728笔、金额0.75亿元。辽宁农信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扶贫帮困,有力助推了全省脱贫攻坚进程。

自参与脱贫攻坚以来,辽宁农信机构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帮扶对象实际,充分发挥农信机构点多面广优势,通过资金帮扶和企业带动,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村、贫困户构建了形式多样、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农信机构和广大农民之间形成了稳固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激发了新时期发展共赢的内在潜能,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广大农民依靠辛勤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主任李世江说:“我们不断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促进特色多元的富民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积极为全省贫困户提供创业、就业、脱贫致富有利条件,切实提高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人口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增添新动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