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12月14日 > 总第470期 > A2 > 新闻内容
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有利于中小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临近年底,中小银行注资“补血”明显提速。

12月7日,广东省招标发行100亿元专项债券,支持四家地方银行资本金补充。山西、陕西、浙江等地专项债也将陆续“开闸”注资中小银行。前不久,财政部宣布先行下达新增专项债额度2000亿元,用于支持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包括温州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内蒙古银行等银行已相继披露地方专项债补充资本金公告。

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一直是业内持续探讨话题。

资本金被誉为银行的“减震器”,是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离不开银行资本实力。一般来说,银行资本补充可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大渠道。内源性渠道主要是每年的留存收益以及部分超额拨备,外源性渠道主要是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普遍放缓,银行对补充资本的需求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于资本相对薄弱的中小型银行,在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加大贷款投放的背景下,资产规模增长和资本补充成为持续性过程。与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等资本市场渠道获得资本补充相比,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大多未启动上市,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一定程度上受限。

加之今年受疫情影响,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尤为迫切。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具有审批链条短、对本地客户更为熟悉、渠道下沉等优势,中小微企业期待从中小银行获得支持。但资本金不足、又缺乏有效资本补充渠道,对中小银行资产扩张形成约束,从而影响其驰援民企小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根据日前发布的银行业三季报数据统计,截至三季度末,36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部分中小银行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其中,无锡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相比下降1.33个百分点至8.87%,接近监管红线。

面对“缺血”的现状,眼下,一系列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机制正在完善。

今年5月27日,国务院金融委发布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中,《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明确加快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多渠道筹措资金;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今年以来,已有16家银行(含计划)发行金融债以补充资本,规模几十亿至数百亿不等,其中多为中小规模的城商行及农商行。

应看到,通过可转债、永续债券、金融债券和私募等方式来补充资本,都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扩大了补充渠道。这利于支持中小银行减轻信贷投放带来的资本消耗,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助于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

未来,应加快建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内、外源相结合,多渠道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统筹配合,在批复发行债券中明确资金的“定制投向”,在改善银行流动性,鼓励得到资本金补充的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机制,提高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确保不偏离普惠金融方向。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